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岚 《湖北教育》2007,(5):25-25
“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讲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还是不会做……”许多老师这样感叹着;“不知怎的,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许多学生这样困惑着。老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慨,学生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困惑?有许多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重新审视、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策略,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朱建 《师道》2012,(3):28-29
拼“爹”还是拼搏?这样的讨论、这样的纠结也发生在我们学生的身上。中学时代是人生求学成长的重要分水岭,错过了中学时代,也许就会错过人生的方向。这里,我记下我上一届两位学生的故事,也许能给这方面的思考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就近入学与择校:教育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权利是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行为,而义务是必须依法执行的行为,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就近入学到底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还是承担的义务,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追溯到“就近入学”政策提出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过程。为此,在课程实施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新课程更是一种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问题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应是“教材本位”还是“学生本位”? 对策——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8.
朱碧穷 《现代语文》2006,(10):107-107
在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辅导和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在最后一项抽取题目自由谈话上失分。尽管谈话题目学生早就知道,但在“说”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还是不知从何说起,说了上句没下旬,在题目明确的情况下,竟不能说满规定的三分钟。有的语言重复啰嗦;有的说话离题太远……尽管这种情况的出现有诸多原因,如过分紧张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说”的能力弱。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平时我喜欢找学生谈心。面对面的方式,固然很好,但学生还是不太敢说真心话.尤其是关于老师的缺点或不足。这时,我总是鼓励学生:“你大胆说.老师不会计较.老师就喜欢听你们对我的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你们的真心话.尽管说!”在我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怂恿”下.学生就会怯怯地说:“最不喜欢的是你喜欢拖堂.我们特烦!”一个人是这样说,三个五个也是这样说:男同学是这个意见,女同学还是这个意见;上届学生这样说,这届学生才开始教.就这样说了!  相似文献   

10.
不管我们的学生是优生还是后进生,甚至“问题学生”,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建设未来的栋梁之材。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生之心,一份惜生之情,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学生”也有许多优点,并能及时地捕捉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教育和鼓励。有了一颗爱心,还要有耐心。因为对于大多数的“问题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犯错误有反复性。  相似文献   

11.
有老师问,学生读诗多、爱写诗,好不好?这是个古怪问题,我听那意思,是有学生很爱诗,有时作文语句像诗句一样。这个问题一时不太好回答,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兴趣就急于判断“好,还是不好”。基础教育中,有些现象,评价的出发点在于“需要不需要,适时不适时”,可能无所谓“好,还是不好”。  相似文献   

12.
黄真 《成才之路》2011,(11):14-15
我校10年新生录取工作以9月份的开学作为标志,基本上宣告结束了,招生办的同事们经过千辛万苦招来了近千名学生,顺利移交到教学管理部门。这些学生开始走进教室,开始走进我们教师的视线。随着教学和管理的深入,“天啊,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啊?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这是我们老师共同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中,学生提出了“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得出了满意的答案。但是,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理念相符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不否认学生是在探讨和交流中搞懂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但是,我们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或思品课?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有如此讨论的必要?固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这种“对话”既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而且内容更为重要。花…  相似文献   

14.
乍一看题目,这不是废话吗?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天天提倡学生学习吗?但仔细一琢磨,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便觉得这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不少教师是把学习做狭义理解的。认为学习是课内的,内容当然是书本上的、教材上的,除此之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截然不同。比如,平时有学生向老师问一些课堂或书本以外的知识,老师便不耐烦地说:“连课本上的都没弄懂,还弄这些。”或者被指责为“不务正业”。一如鲁迅《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那样:“老师,豸子是什么呢?”先生便立刻拉下脸,显出不高兴来。教师忽略…  相似文献   

15.
胸藏万卷 下笔有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分数乘除法”这部分内容,我还是挺自信的,一是由于内容比较简单,二是这部分内容自己都教过好几届了。当我感觉良好地上完课后,却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正确率不是太高。教学中,我重复强调一些注意点,可就是收效不大,感觉教这一内容竟有点儿累!这不,强调好几遍的问题,有几个学生还是“屡教不改”。也找学生面谈了,学生一拿到作业就知道错在哪里,可下次还是时不时地再犯同样的错。作业中,这次是这几人锴,说过了,下次再换几张新面孔。唉,教了十年的数学,这次竟被一个小小的分数乘除法计算给搞得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6.
经常有教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他们的学习基础太差,动手能力又弱,实在是没法教了。”面对这群“学困生”,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启动自己呢?首先客观分析学生的特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主要有:第一,整体文化基础较弱,从中考成绩看,大多数达不到高中录取分数线;第二,有一定的心理阴影,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上不了高中就上不了大学,因而目标模糊,  相似文献   

17.
谈服务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一种服务”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观念,但对我们而言,它还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新理念。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这种理念的确立和推广,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一种服务”使以往“教育的对象”成为“服务的对象”,也就是意味着学校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服务对象”,学校的各项工作必然要构成一种服务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学生管理工作则是这一服务链上的重要一环。我们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行为,距离这种“服务”的标准尚有不小的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所谓“问题生”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人们纷纷出谋划策,可是在现实中还是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例如青少年的犯罪率持高不下。这仿佛构成了一个悖论。事情为什么还是再三发生呢?我常在深夜里问自己,我们真的懂得了“问题生”的内心了吗?作为人师,我们总渴望被学生理解,我们有很多无奈,我们需要学生的倾听。而往往这时候,我们会忽略了“问题生”本身,忽略了他们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于是,我开始了思考。我曾遭遇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令我茅塞顿开。我到一个学校听课,教师正在讲发散思维。一个学生,头发长长,是通常教师眼中典型的“烂…  相似文献   

19.
好大一棵树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常会告诫学生:“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有集体荣誉感……”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是“集体”,还是“集体荣誉感”,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鉴于此,我设计了一次主题为“好大一棵树”的主题队会。在队会开始前,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但这棵大树只有光秃秃的枝干,一片叶子也没有。我请学生观察这棵大树,让他们说一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同学们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这是一棵快死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老人树,它已经老得所有的叶子都掉光了;还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不知道你们感到最幸福的是何时?是看见一张张学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是发表一篇篇教学文章?是桃李满天下的富足,还是两鬓斑白的无悔?对我而言,最幸福的时刻,却是翻看一届届学生给我的留言:“老师,又梦见你给我们讲《红楼梦》了!…“老师,老板夸我口才好!”“老师,我成为系里的‘作家大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