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白文”指的是没有断句、没有注释的文言文正文。“诵读”指的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朗读,是带有思考性的朗读,其主要表现为:能边开口朗读边理解大概意思,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并涵咏其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辽宁卷,已连续几年用给一段“白文”(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断句来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了答好这类题,学生须熟读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熟悉古人说话写作的用语习惯,培养语感。语感越强,点断越顺利。  相似文献   

3.
【考点总说】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运用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包括诵读、断句、文言实词的掌握,以及文言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主要作用有如下三种:①表示停顿;②表示语气;③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最本初的面貌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由后人为方便阅读而点校的。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培养文言文语。  相似文献   

5.
命题意图 古书最初无标点。古人读书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明句读”——断句。倘不能正确断句,理解文意、把握主旨等就无从谈起。因此,给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实际上就是给文言文加标点。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人们用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写下来的,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给文言文断句,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文言文断句题能综合考查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是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里,笔者将结合2009年有代表性的中考试题,对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技巧略作解析。  相似文献   

7.
曹恩尧 《语文知识》2006,(11):27-28
给文言文断句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古人讲“离经辨志”,“离经”就是断句,“辨志”就是通过断句理解文意。孙德谦说:“古书之流传,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在诵读时,正宜自行圈点。盖一经点读.其书文意或有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联属,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古书读法略例》)这段话说明了“点读”即断句圈点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材略述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为浅易的文言文语段断句”是个真正能体现考生能力的新题型。能否准确断句,直接影响到文言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陈金华 《新高考》2011,(Z1):27-28
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再兴起的一种文言文题型,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言文句读的把握能力。断句古时称"句读",所谓"句"就是句末停顿,所谓"读"即"逗",指句中停顿。古时文章没标点符号,流传下来也未注明朗读停顿。正确断句标点,是阅读古文的基本能力。1978~1985年全国高考有过对古文断句标点的考查,但1986年后教学与高考忽略了这一内容。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再将文言文断句标点列为考点,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回归。此后至今,全国高考每年均有多套试题考文言文断句,这样,给文言文断句标点的传统题型又成了再兴的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为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初步文言阅读能力和文言语感是基本途径,为更好地突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因素,应通过诵读、比较两种手段加强语言教学,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书没有标点,文章都是一个字连着一个字写下来的,所以古人读书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明句读”,即断句。能够准确地停顿和断句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标志。断句题也因为兼具知识和能力考查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而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是近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浅易的文言文断句是个真正能体现考生文言能力的新题型。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整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内容有个大体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也就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小学统编版教材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大量文言文篇目。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诵读为主,借助注释,读得正确;合理断句,读出节奏;营造意境,品读韵味;熟读成诵,习得语感。提高学生欣赏语言美的情趣与能力,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老话题。多年来 ,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上下了大的功夫 ,但收效不明显 ,究其原因 ,是没有处理好诵读与理解、讲解与自学、文字与内容、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笔者以为引起对这几方面的重视对于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改进很有必要。一、诵读与理解并重对于文言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和大纲明确提出“诵读”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许多教师强调多读多背 ,过分重视诵读而忽视对文言文字词句及整体内容的理解。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消极影响 ,花大量时间去读和背 ,却不愿意去理解学习 ,揣摩内容 ,甚至连课文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 ,正是…  相似文献   

15.
断句能力的高低,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提高断句能力,需要适当做些断句训练来增进积累、掌握要领。问题在于,怎样训练才比较适当,什么样的训练材料才比较适度。常见的训练材料,不是从学过的课文中抽取一段抹去标点,就是从陌生的材料里搬来一块构成白文,这样训练,或是离不开机械的记忆,或是总有点猜谜的性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很难说是适当的。那么,有没有这样的训练材料:内容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而语言却介于“熟”与“生”之间——因为比较“熟”,不难调动已有的积累来思考、推断;又因为毕竟“生”,不是单凭记忆能解决的,总得开动脑筋想一想——这样训练,是不是适当得多、有效得多? 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对部分文言课文进行缩写、缩略、改写,或针对有的课文自撰“古文”,得出这样一些“半生半熟”的材料(白文),酌情穿插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标点,促使学生掌握断句要领,增进知识积累,逐步培养语感,以期全面提高文  相似文献   

16.
为文言文断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因如此,高考语文试题采用此种题型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9年,有广东、江苏、北京、重庆四省市;2010年,则发展到广东、浙江、湖南、北京、重庆五省市。因之,研究句读规律,探求断句方法,对提高同学们的文言文应试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7.
一、领会文段大意,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我们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通过诵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不要急于答题。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相似文献   

18.
王礼平 《辅导员》2010,(10):J0016-J0018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文章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写下来的。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是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综合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但考生普遍反映断句题分数难拿,甚至看到断句题茫然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停顿。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考点,近几年广东高考连年考查,其他省市也是多次考查。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的第12题,就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浅谈文言文语感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们应该尝试文言文语感教学。这里的“语感”是指“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而文言文语感也就是一种迅速领悟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文言文语感教学与现行的文言文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