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润泽  王云宁 《新闻界》2012,(21):79-80
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机关报《救国时报》(法文报名为Au Secours de La Patrie),1935年5月15日在法国巴黎出版,原名《救国报》,同年12月9日改为《救国时报》,1938年2月10日停刊,共计出版152期,发行43个国家,每期平均发行2万余份。《救国时报》最初为对开四版的周刊,从1936年1月第6期起改为五日刊,有时两期合并,分三日刊、双日刊出。该报是中共领导海外宣传  相似文献   

2.
于安龙 《青年记者》2016,(22):88-89
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自身宣传力量薄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舆论宣传工作曾长时期处于滞后状态,致使其政策主张无法广泛传播,外界也缺乏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媒介和窗口.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救国时报》和《先锋报》,成为宣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在20世纪30年代,它们是西半球华侨爱国反帝的两面鲜明的舆论旗帜.”①其中,前者创刊于法国,后者创办于美国,两者成犄角之势,承担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海外宣传重任.相比之下,人们可能对《救国时报》比较熟知,对《先锋报》却不甚了解.事实上,《先锋报》在宣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老(玉章)在法国巴黎办《救国时报》的事,早在四十年代初,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次我去杨家岭找他谈工作时,就听他提起过。1935年10月,吴老在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以后,奉我党的派遣,秘密赴巴黎去扩大正在那里出版的报纸,以加强反法西斯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救国时报》是我们党在国外的机关报。它从1935年12月9日创刊,到1938年2月10日终刊,历时两年多,共出版了152期。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创刊号起,就明确地指出,在民族危难空前严重的条件下,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全民族一致对外,建立全民族救国的联合战线。它发表了许多论文;刊载了党中央的许多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不断报道国内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情况;并经常揭露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内战和对日妥协投降的阴谋活动。所有这些,对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斗争国内人民和国外华侨来说,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4.
《救国时报》从1935年12月9日创办,到1938年2月10日停刊,历时两年多,出版l52期。它大力宣传了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静 《湖北档案》2014,(4):34-37
正1935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全面侵华准备。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无法公开出版刊物号召广大民众团结救亡,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海外创办一份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中文报纸。从1935年秋开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陆续收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出  相似文献   

6.
朱少伟 《新闻记者》2007,(11):110-112
在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宣传抗日救亡,先后领导创办了不少报刊,而其中诞生于海外的《救国报时》(前身为《救国报》)最富有传奇性。笔者兹根据多年来在研究新闻史过程中发现的相关资料,对该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张爱珍 《传媒》2022,(18):86-87
《救国时报》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海外报纸,自创刊之日起,就肩负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报道的重任,并成为海外创办发行范围最广的抗日宣传报纸,其在宣传党政方针、传递抗战信息、扭转舆论局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救国时报》早已停刊,但无论从内容形式来讲,还是就报道框架而言,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风格,本文通过对《救国时报》四大报道特色分析,对当代党媒海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写通讯著称的。他的大量通讯诞生于抗战前后的10年间,那是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也是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初,他已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快10年,还有通讯问世。他的通讯,主题重大,时代色彩浓郁,独具一格,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佳篇。在国外,或者说在海外,他的通讯影响又怎样呢?这方面已有一些材料,但相对国内影响的材料来,似乎又不是很多,因此一有新发现,总令人兴奋不已。发现有两种,一种是有意发现,即根据一定的需…  相似文献   

9.
《救国时报》是我党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机关报。1935年12月9日创刊,1938年2月10日停刊,历时两年有余,共出152期。创刊伊始,《救国时报》即严正声明:“以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一致,抗日救国为宗旨;以推动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使命。”该报的历史“即是为实现反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的历史。” 纵观《救国时报》,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的作用,使共产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创办的,面向海内外发行的一份中文报纸。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构建出强大的媒体公信力。本文试图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析《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的构建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热血日报》在上海问世。它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看到实物的中共第一种日报。它诞生在五卅运动的高潮中,成为党宣传、组织、推动这一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舆论先锋、中国被压迫民众的喉舌。  相似文献   

12.
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早期报纸里,有一份报纸特别珍贵,它就是《热血日报》,它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看到实物的中共第一种报纸。它诞生在五卅运动的高潮中,成为党宣传、组织、推动这一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舆论先锋、中国被压迫民众的喉舌。  相似文献   

13.
周瑾 《青年记者》2008,(7):51-53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是一份党报,没有读过它的人可能会把它想象成一份枯燥的会议讲话汇编,甚至是“领导行程表”。可当你仔细翻阅之后,就能发现这其中的内容皆贴近社会、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4.
周瑾 《青年记者》2008,(10):50-53
"求真创新、以学资政" 很多媒体并没有自身的观点,它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展示,最后还要特别声明"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媒体的观点",周为民在访谈伊始就强调,<学习时报>是一份有自己立场的报纸.  相似文献   

15.
苏梦奇 《青年记者》2016,(19):88-89
《救国时报》前身为《救国报》,创刊于1935年5月15日.1935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全面侵华步伐.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无法公开出版刊物号召广大民众团结救亡,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由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秘书廖焕星负责,在海外出版《救国报》,进一步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报纸发行期内,在号召海内外同胞一齐团结抗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巴黎《救国时报》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 ,立足巴黎 ,面向国内广大读者和世界广大侨胞 ,以“不分党派 ,不问信仰 ,团结全民 ,抗日救国”为宗旨 ,在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宣传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读者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革命民众的喉舌”等。其报道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利用中外媒体资讯 ,传播红军长征信息 ;连载长篇通讯 ,系统报道长征 ;出版《长征记》一书 ,反映长征全过程 ;抢译斯诺陕北通讯 ,披露斯诺苏区见闻 ;刊发大量图片 ,展示红军风采  相似文献   

17.
田婧 《出版广角》2016,(15):52-54
《救国时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开展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力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救国时报》的抗日宣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探讨《救国时报》创办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其办刊特征,探讨其办刊启示,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编辑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国内第一份免费互动多媒体报纸《摩客时报》近日问世了。这份由IM O OK摩客网牵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的互动多媒体报纸甫一上线,便迅速在众多都市白领中流行开来。多媒体报纸是将有关报纸的想象发挥到了极限:音乐、动画、视频、音频……读者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以在每周依次阅读到有关新闻、生活、人物、财经、IT等内容的多媒体互动报纸。业内人士分析说,《摩客时报》经过全新内容梳理、技术支持及视觉设计后,便彻底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电子版”的形式,令传统媒体及其读者领略到一次可以互动沟通的多媒体资讯阅读盛宴。国内第…  相似文献   

19.
王凯  刘颖璐 《新闻前哨》2012,(12):75-75
谈及“副刊”,受众普遍认为它是都市报或者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报纸办副刊有着很多天生不具备的客观因素。例如:报纸专业性较强,受众阅读相关副刊时必须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专业性报纸也有其特有的风格和品质.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深度性,且比一般日报或都市报对其相关专业报道更加权威和精彩。  相似文献   

20.
"七君子事件"是在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号召下,国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进步人士及广大人民要求抗日的重要时刻,国民党当局企图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重要罪证.从1936年11月沈钧儒等七人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到1939年2月重庆四川高等法院一分院撤回起诉并牌告,这个事件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对于整个事件的过程,《救国时报》给予了大量的详细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各界对该事件的态度.该报纸是国内外对于"七君子事件"给予最集中、最全面报道的报纸,为我们今天重构当时的历史原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