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野外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共确定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23科95种.在综合分析前人建立的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实际情况,建立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A的植物25种,风险等级为B的植物53种,风险等级为C的植物17种.针对各风险等级的外来入侵植物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外来植物入侵现象目前是比较严重的,已经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外来植物入侵也影响到了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加大力度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同时充分利用外来物种的潜在价值,长远价值。系统的观察外来植物物种的特性和影响因素,科学引进外来植物,调查研究引进物种的行为特性,加强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外来有害植物的入侵已成为人类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外来有害植物种类、特点、传入途径的介绍,分析了外来有害植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提出通过人工、化学、生物及综合治理对有害植物防治的方法以及在外来有害植入侵时所采取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土壤酶是"植物-土壤酶-土壤养分"系统的联系纽带,是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了解入侵植物对土壤酶的影响,对研究外来种的入侵机制及管理外来种和修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从土壤酶活性入手,对比研究外来入侵种飞机草、紫茎泽兰和土著种泽兰、佩兰在生长盛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飞机草和紫茎泽兰能显著甚至极显著提高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使其始终维持较高水平,其中蔗糖酶分别为16.19mg/g/d、15.29mg/g/d,脲酶分别为3.21mg/g/d、3.20mg/g/d,飞机草还能显著提高淀粉酶酶活,这促进了土壤中碳氮素的分解和转化,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其生长、扩张和入侵.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调研,对淮安市25科35属43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原产地、生活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讨论。结合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本文研究了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densis L.)的人侵对本地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影响,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改变了本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本地植物如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和黑麦草(Loliumperertrte L)的菌根侵染率降低.与本地优势植物鸡眼草共生菌的种类发生变化,土壤AMF孢子密度明显降低.土壤由以摩酉球囊菌(Glomus mosseoe)和幼套球囊菌(Glomus etunic atum)为优势转为以地球囊菌(Glomus geosperum)和幼套球囊菌(Glomus etunic at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性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交往与社会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物种等的交流范围与数量也与日俱增,这些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或无意地引入或输出了大量物种,结果造成了许多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生物入侵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全球性问题.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可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外来物种管理法律与法规体系,建立外来物种的科学引入机制和风险评价体系,加强生物入侵宣传,发动公众参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生态控制的研究和严格管理,以达到充分利用外来物种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减轻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经在当今国际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种类繁多、生物特性复杂,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防治,保卫我国的生态安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国现行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立法现状难以抵御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种种风险。鉴于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亟需制定一套完整的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外来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外来森林有害生物入侵原因、入侵途径及对森林的危害状况,提出了对外来森林有害生物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于宁宁 《科教文汇》2013,(5):207-208
以调整型内衣设计为范例,重点分析调整型内衣设计中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应用价值,寻索出调整型内衣设计中功用价值与审美情致的内在关联,进而发挥出了调整型内衣设计功能与形式美感的升华,以此佐证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进步,改变了当今调整型内衣设计的传统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衰退型老工业基地和问题型区域,是国土开发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地区,其振兴发展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回顾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历史沿革和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文章从营商环境、创新驱动、资源外流等若干角度剖析了当前东北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考察了其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须关注的重大关系和须解决的重大矛盾,提出了"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生态保护、发展格局、经济结构调整等角度设计了振兴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跃飞  谭季青 《科技通报》2006,22(6):753-756
采用东北地区41个代表站1958-2001年历年逐日降水和平均温度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得到结果:在降水和温度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全区一致的特征,但也存在着东西、南北间的差异。降水不存在明显的变化周期,20世纪70年代降水最少。温度存在着3 ̄4年的变化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存在明显的温度正距平。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琛  谢辉 《资源科学》2006,28(1):30-36
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5类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结论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能源(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3增长到本世纪2000年的0.166,人地关系演进趋于紧张。因此,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东北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为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应采取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转变能源资源供给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对地区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凌 《科技与管理》2005,7(1):11-13
在阐述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增长极、产业结构和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主要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发展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世界其他黑土区由于犁耕、秸秆翻埋耕作而引起的土壤退化,我国东北黑土区以旋耕、秸秆离田、秸秆田间焚烧为主的常规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更为严峻。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保护与利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文章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定义、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其在我国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15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联合吉林省农业部门、高校、地方农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攻克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黑土地实施的难关,研发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和条带耕作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免耕、条带耕作、垄作少耕等技术,总结形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的历程。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应用后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背景进行收集、挖掘、整理,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编目并使其具有规范性。研究目的:建设一个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据库。研究结果:建立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据库,以方便读者及研究人员查阅、览阅、研究,从而为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鞠兰萍 《现代情报》2010,30(5):81-84
从辅助性读者服务、信息检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用户教育服务、共享工程、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爱等方面对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目前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网站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网站维护不及时、信息更新慢的问题。应通过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长期维护、及时更新;加强用户培训教育;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等手段提高网站信息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期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本文使用2016年全国尺度的发明专利转移数据,分析东北地区城际专利转移空间—行业路径的特征,并进一步借助Tobit回归模型,揭示东北地区城际专利转移路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的城际专利转移以跨区域转移为主。跨区域专利转移在空间、行业和路径方面均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北京、常州、深圳、益阳和上海等,行业主要集中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②区域内专利转移具有一定的空间和行业聚集性,但路径聚集性不明显。③城市主体的行政等级、创新载体数量、对外开放程度、城市间创新合作、城市间创新能力差异、地理邻近性、行业发展邻近性以及城市创新邻近性均对东北地区专利转移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结果可为挖掘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构建技术合作网络以及制定区域合作和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守先  庄贵阳 《资源科学》2010,32(2):230-234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论文以东北地区振兴为背景,探讨吉林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提出吉林市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工业重镇,已形成了以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实现吉林市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改造,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和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将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状态;通过多种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普及先进高效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核电技术;促进低碳生产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实现大规模减排温室气体目标,以利于吉林市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更全面、系统、并力求实际地展望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