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间文学和乡风民俗是萧军接受侠文化的两个途径。受侠文化的影响,他具有尚武精神、爱打抱不平,有反叛精神和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为国为民奋斗一生。具体到作品上,他喜爱描写爱打抱不平的侠客;故意隐恶扬善,把土匪塑造成“义匪”;总是用刚健的笔调描绘充满斗争的现实生活,使作品具有豪放、刚劲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叶燕婕 《考试周刊》2011,(46):189-191
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开展。本文根据不同时期呈现的特点,将其分为起步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通过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概况作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以对进一步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与中国侠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侧面的侠文化,对国人的人格、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郭沫若与中国传统侠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侠文化对他的人格、心理,乃至文学创作都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广东南江文化学理、文化人物、文化民俗及南江文化现代化走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不仅会丰富对南江文化的认识,而且对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批判中建构:论鲁迅与侠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维,侠文化精神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鲁迅对侠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改造,继承和发扬了侠文化精神,致力于文化与人格的双重建构。这种文化改造思路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前瞻记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两方面对前瞻记忆研究进行述评。在生理机制方面,主要从前额叶与前瞻记忆、丘脑与前瞻记忆以及大脑其他部位与前瞻记忆三方面来阐述;在心理机制方面,主要从简单激活模型、注意+搜索模型、多重加工模型和多项加工树状模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作了总结和评价。同时从自然法和实验法两个角度分析前瞻记忆研究范式,并对这两种实验范式进行了评价。最后对前瞻记忆研究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侠”作为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化的专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中国侠化史》、陈平原《千古人侠客梦》等少数作外,侠化研究专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1982年以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起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了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文章主要从发展历程、整体概况两个方面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以产业政策、产业演进、数据统计等为依托,对台湾2013年以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思想深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之道、通与变等很多的思想,与中国侠文化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其中的关系,再一次领略中国古代经典的深微精妙。  相似文献   

11.
没有外国文学的影响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中国女性作家群从五四时期诞生以来,在中国文坛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的文学创作也和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3.
湖北地区高等院校较多,有着较浓厚的学术空气.新时期的湖北文学评论界十分重视文学评论的基础理论建设,从美学的和社会历史的诸多视角对有关文学评论的性质和功能、观念和方法、原则和标准、对象和类型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发表了一些颇有新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不少具有开启意义的学术专著,对湖北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辩证地看,我省此期的文学研究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将为推进新世纪湖北省文学理论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刘军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2-17,120
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走出了诸多优秀作家,他们在当代文学园地里的辛勤耕耘,不断丰富着华东师大(尤其是师大中文系)的文化内涵,成为这所著名师范大学的美丽名片。"华东师大作家群"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这个作家群的形成与华东师大的人文传统、校园文化、时代风潮以及出版社、杂志社的辅助与支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马华新生代作为当下马华文坛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已引起海内外汉语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大多从新生代书写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历史想象、本土意识等层面展开论述,揭示了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边缘流散心态和消解、颠覆传统的反叛精神。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文章从微观作家解读和宏观理论探讨两个层面深入分析、梳理了当下马华新生代创作与批评的多元互动格局和总体发展风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马华新生代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不充分,现有成果主要是散见于中国人口通史、断代史和安徽地方史的研究中,缺少系统全面的考察。无论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是研究的内容都很不充分,研究方法也有待多元化,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7.
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被学术界密切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学术热点。研究者对江南文学与文化的诸多层面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探讨,成果丰硕,不仅涌现出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及论文①,更是在江浙沪等地建立了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研究专业。2010年12月25~26日"从江南看中国——文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召开、2011年7月22~25日"首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当前的"江南学"研究日益呈现出深刻性、专门化及学科交叉性等特征。经过十年来的积淀和发展,江南学研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实现了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多侧面、多维度的深入观照,在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李卉 《涪陵师专学报》2013,(4):69-73,136
自1930年代中期始,已有文章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评论,民国时期的相关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何其芳早期作品《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的评论;对何其芳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评议;1940年代对何其芳散文及创作道路转向的评论。民国时期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研究居多,有论者提出"何其芳体",因当时何其芳《画梦录》影响较大,成为不少散文写作者模拟的对象;而对何其芳创作道路转向,1930年代末期开始即有不少敏锐的评论者便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直延续到1940年代末;另外,何其芳创作的现代性、原创性及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等论题,民国时期论者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时代,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学体制的改变与建立是中国文学能成为“当代”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实现了当代社会与文学的互动,促使文学作家、作品和读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文学体制之下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展开讨论,说明文学体制与作家身份之间所发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矛盾,促使作家形成新型的主体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