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克申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被苏联评论界称为“农村作家”。他创作的主要视点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历史及离开农村的农民的历史的历史”。他的笔锋时而温和抒情,时而犀利尖锐,对农民的生活历史描述的淋漓尽致。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值得关注:在教育原则上强调因时而变,在教育形式上强调“以吏为师”,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法为教”,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参验审问”。当前深入研究韩非子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与“道”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但至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有时过于强调“道”,语文课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此谓“载道说”;有时过于强调“文”,语文课又上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此谓“工具说”。“载道说”与“工具说”时而更迭、时而交汇,起起伏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史、尤其是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史。  相似文献   

4.
一百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以后,为办“新学”,我们时而学东洋,时而学西洋:解放后.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又全盘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那么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可以说,自废除了科举制以后,我们根本就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从历史上说,西汉时期形成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都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这些体制在其初期.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发展,都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到后来都被推向极端.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语文读写观念受到不同时代、社会和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其价值取向因时而异各有其不同的成效性和局限性。新走向的读写观念强调以“素质”为目标 ,形成“以表现 (说、写 )为本位”的“创作发展”型语文教育规范 ,是一种前瞻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部门联系平衡法”,欧美称“投入产出法”,日本称“产业连关”,是俄裔美国人列昂惕夫在三十年代创立的。目前,世界上已有包括美、日、西欧、苏联、东欧、以及拉美、印度等国家在内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这一方法。部门联系平衡表,渊源于苏联二十年代的棋盘式国民经济平衡表。列昂惕夫是当时苏联的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写过关于国民经济平衡表的论文;但是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基础,却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列昂惕夫以瓦尔拉的“全部均衡论”的观点去分析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并且反对马克思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只有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举办、资产国有、办园投入与运营经费以国家财政性经费为主、主要管理者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聘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对其进行实质性的管理与考核的幼儿园,才能被界定为公办园,否则属于非公办园.在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公办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充分发挥“覆盖”、“主导”与“保底”的功能,以为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公平的机会.鉴于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宜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规划、建设和发展公办园.县级政府应主要通过举办足够数量的达到基本质量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来建构和支撑整个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民办园始终只是配角,起补充作用,为此其区域总体规划应切时而切实;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坚持由公办园保底;公办园的建设进度宜早宜快不宜迟.  相似文献   

8.
校长负责制作为一种学校管理制度,已经实施了20余年,而本文作者在这一制度下从事的教师工作恰好也有20余年了,而且他亲身经历了3所公立学校9任校长的管理过程,就他所在的地区和本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言,他了解校长负责制的现实情况。这与一些应然的政策性“文本”和出版物上的宣传显然是有差异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期间,作者养成了时而用统计学上“代表性”的方式来实证(有时是纠正)这一制度在学校施行中的某些结论,时而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去挖掘教师们与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些典型“受管理”事例中的印象。因此,作者已经具备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1924年夏天,在风景秀丽的广州黄埔长洲岛上,诞生了一所举世瞩目,一度为革命青年所向往的学府——黄埔军校。它是在“我们党和苏联大力协助下创办的。”“没有苏联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黄埔军校是办不成功的。”本文就苏联,苏联顾问对创建黄埔军校的历史作用,作一简要论述,以求教于同行学者。 苏联对创建黄埔军校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特定的身体态势。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它可以生动模拟、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活泼程度,可以辅助言语突破教学难点等。其中最突出的作用是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一次科技活动》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飞机在空中灵活地做着各种动作: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时而翻着跟头,时而侧身飞行……”其中,“盘旋上升”、“俯冲下降”以及“时而”等词语,三年级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据此…  相似文献   

11.
贾勇星 《南平师专学报》2001,20(1):22-24,,24,
传统的语文读写观念受到不同时代、社会和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因时而异各有其不同的成效性和局限性。新走向的读写观念强调以“素质”为目标,形成“以表现(说、写)为本位”的“创作发展”型误文教学规范,是一种前瞻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身边,有一位“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我辛苦为我甜”的“她”。“她”秀外慧中,与众不同。“她”才华横溢,经纶满腹。集百家之灵气,聚现代之精华。“她”,时而是忠心耿耿之臣,时而是循循善诱之师,时而又是与你携手共进的莫逆之友。“她”既是指路人又是挑战者。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一方面由于缺乏办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同时也是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在“全面学习苏联”方针的指导下,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一套做法,形成了人们现在所说的“苏联教育模式”(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自己按照苏联的一些做法构建的一种教育模式)。现在看来,当时的所谓“苏联教育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对高等学校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并且由业务部门直接管理一大批高等学校,形成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在院校结构上,实行文理科和工、农、医科分设,单科性院校设置过多,造成学校和专业的重复…  相似文献   

14.
王蒙同志曾指出:文艺的真实性,是“一个旷日持久地进行争论而让人莫衷一是的深奥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我们过去的讨论往往受到“风”的影响;二是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不象新闻或自然科学理论的真实性那样明确①.王蒙同志的见解可谓一语中的.在文艺真实性问题上,我们再也不能做随“风”转向,时而强调这个侧面、时而倒向那个侧面,无一定之见的“跟跟派”了,我们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探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在这个敏感而深奥的问题上不断迈步.  相似文献   

15.
暖雨 《中文自修》2005,(5):16-18
有朋友曾问林语堂:“你是谁?”他想了想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东方和西方的智慧汇聚一身,时而是一个机敏的哲学家,时而又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时而积极进取,时而也慵懒一把,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因矛盾而真实,因矛盾而深刻的大家。我们这里只能窥豹一斑,找找关键词,大胆理理这“一团矛盾”。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相似文献   

17.
“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是斯大林一九三一年在全苏工业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苏联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口号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短时期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对于苏联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于布尔什维克党干部的知识化,都起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解放初期,我国曾广泛地宣传过这个口号。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曾起过良好的借鉴作用。但这个口号在“文革”期间被否定了。“四人帮”一伙否定科学技术的作用,批斗专家、教授、学者,使我国的科学事业遭到空前的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党对科学技术非常重视。为了实现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条件: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顾炎武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文章的实际功用。著名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潘自由教授提出“为需要而作文”,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作文教学思想,变单一的作文教学为开放性的说与写的训练,形成了一条真正以“学生需要”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苏联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实践(有人译作“社会政治实习”)是为实现苏联高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服务的。苏联新公布的高教改革基本方针明确规定,“今天的专家应当具有牢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素养,现代经济思维,管理、组织和教育工作的技能……”这里所说的管理、组织和教育工作的技能,实际上是指做人的工作技能。苏联把这种技能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规格,载入高教改革文件是不无道理。苏联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证实:在专家的业务成就因素中只有百分之十五取决于他的技术知  相似文献   

20.
因时而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党领导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最新修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教材突出加强了第十章“新时代”,更加强调该门课程因时而进的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通过突出课程时代感、突出问题意识、“减法”与“加法”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等方法和途径,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因时而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