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父亲的大学     
高冬梅 《阅读》2014,(Z6):24-25
<正>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相似文献   

2.
顾敬炎 《阅读》2007,(6):1-1
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时,读书是一种不敢梦想的奢侈。但因为父亲是语文老师,所以,我比很多的同龄人都幸运——父亲偷藏着很多的书,使得我在浮躁的世界里能独享丰富的精神食粮,给灵魂以一片宁静。阅读,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理想之门。  相似文献   

3.
少年探险家     
张凌凡 《阅读》2006,(11):28-29
今年暑假里,我迷上了《哈尔罗杰历险记》这套丛书。书中讲述了少年探险家哈尔、罗杰两兄弟和他们的父亲到世界各地探险的系列故事。一本一本地读下来。我仿佛随着主人公乘着竹筏横渡亚马逊河,钻入热带雨林逮老虎、大蟒,看原始部落的族人虔诚地祭祀,在荒无人烟的小岛孤独地堆砌鹅卵石。还有那变幻莫测的大海、震撼人心的火山。等等。  相似文献   

4.
韩青辰 《阅读》2010,(6):4-5
虽然早已不是莘莘学子,可每日清晨,仍爱卷书诵读:在树下,在小径,在池边,在操场——我沉湎于文字的节奏与韵律,沉湎于句读的文采与情境,一股清朗之气油然而生,顿觉世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我对语文的热爱就是在诵读中酝酿发生的。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父亲只喜欢读书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徐志强 《阅读》2006,(9):1-1
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小时候天天跟父亲去打鱼。一天,一阵狂风使大海掀起滔天巨浪,船上的帆篷吹落了,情况异常紧急。小小的罗蒙诺索夫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把吹落的帆篷扎结实,渔船恢复了平稳。他父亲笑眯眯地说:“孩子,我要奖励你的勇敢,给你买一件鹿皮上衣,好吗?”罗蒙诺索夫摇摇头:“爸爸,我就想要一本好书,什么知识都有的书,  相似文献   

6.
剩下半碗饭     
王韭 《阅读》2014,(Z6):22-23
<正>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个戏迷。那时候,我们全家住在大山里。从我家瓦片沟到黄龙县城石堡镇,要翻过一座大山,步行三十五里。父亲到县城赶会,如遇上有灯戏,父亲便一定会听。等戏散场,大约在夜里12点左右。父亲再步行三十五里,从县城赶回家,常常要到天麻麻亮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在县城听灯戏,家里却遭了贼。山里的穷人家,家里没有一丁点儿值钱的东西,贼只好作罢。东西虽未丢什么,可把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吓了一大跳。受了这场虚惊,父亲便很少听灯戏了。可父亲爱戏的兴趣并没有减。他常常从县城的书店里,买回一大摞剧本。什么《铡美案》《三滴血》《玉堂春》《穆桂英挂帅》等唱本,父亲都让我读给他听。那时候,我才上小学。唱本上有些字,我还认不全。但父亲让我读,我却不敢违抗,只好读给他听。遇到不认识的字,只好支吾过去。父亲不识字,也不追根问究。那时,父亲只知道剧本的大意就行了。剧本越读越多,剧本的情节紧紧地吸引住我,特别是那些唱词,大多经过千锤百炼,言极简而意深长,每读到这里,我都激动不已。这时候,我会一连读数遍,直至背下来。后来,我能述说许多剧本故事,背诵许多剧本唱段。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让学生写作文。我由于从小受戏剧文学的熏陶,编写故事和描写事物...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快乐     
夏玉芹 《阅读》2011,(11):1
我的童年属于无书可读的年代。我出生于农村地道的农民家庭,童年恰逢"文革"时期。那时,家里唯一的书便是红色塑料套包着的《毛主席语录》。母亲不识字,却会勤俭持家。我每天放学后,她便安排我去铲猪草。父亲认字也不多,却会背不少毛主席语录,常常在言谈  相似文献   

9.
佚名 《阅读》2012,(10):9-10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  相似文献   

10.
坐车     
父亲好不容易进一次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后,又打的去一处风景区玩。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了司机20元,就说:“坐一阵车怎么要这么多钱?”我说:“不多,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从风景区出来后,父亲不肯坐车了。从风景区到家有10公里,走回家那还不得累死?我还是叫了一辆的士。父亲见我不听他的话,就生气地自己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司机说最少要25元。我预先付钱给司机说:“等一会儿见到我父亲,你就说只要两块五毛。”司机问我为什么要骗父亲,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他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司机愣了一下才说:“好吧。”司机把车停到父亲…  相似文献   

11.
丁俊晖 《阅读》2016,(Z3):21-22
我第一次接触台球,是因为我爸爸。当时我们家楼下有个小卖铺,店里面有两张北方的那种黑八球台,一开始看大人们玩,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看不懂规则,我就知道把那球打进去,就挺好玩的。后来我也想上去试试,但是我肯定不会跟他们玩,我就到边上那张坏的台桌那里,用一半儿,拿一杆往那儿一捅。后来有一次,我帮父亲打了一盘球,最后竟赢了他的朋友。父亲的朋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在《语文博览》一书中,读到一则海明威儿子回忆父亲的轶事:读到这里,我不禁窃笑起来,这情景与我倒是有些相似,每次写完作文初稿后,我也和海明威的儿子一样拿去给父亲看,也同样爱窥视老爸的眼神,解读他脸部的表情,期望从他细微的表情变化中捕捉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判断我作文的命运。有的时候,我写好作文,放在老爸面前,他的脸上立刻就能出现“暴风骤雨”:肌肉紧绷,神情严厉,眉毛堆成小山,习惯性地睁圆了双眼盯着我。每当这时,我就知道“完了”。接着,就是老爸把本子扔给我,一声怒喝:“什么狗屁文章,你自己读读,重写。”结果可想而知,我…  相似文献   

13.
吴丹妮 《阅读》2016,(Z2):51
也许受妈妈的影响,小时候我喜欢听妈妈讲故事,还清楚地记得《三个和尚》《狼外婆》《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故事情节。到了一年级,我学着自己看书,先看一些有文字的图画书;到了二年级,又看一些带拼音的和不带拼音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有时问大人,有时自己查字典。书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吸引着我。今年我看了好多书,有《一百条裙子》《安徒生童话》《爷爷一定有办法》……有时我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同伴听,讲给家人听,大家都夸我。  相似文献   

14.
我读小人书     
我家祖上没有读书人。父辈开始读书识字,最多也就是读完初小。到了我这一辈,才算正式把小学、中学读了下来。在村小读书的头几年,我还看不懂村里流传的那些书,只在夏秋之夜,趴在草堆上听过那些书上的故事:孙悟空大闹天宫、景阳岗武松打虎、关公水淹七军、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等。这些故事伴着山草的潮湿,香的或涩的气息,以及霉味、草腥味和人们身上的汗味,沁入我的肺腑,我的肌肤。星月下,山村的房屋、树木、庄稼、山梁,泛着清辉,朦朦胧胧的,仿佛是故事中的景物……小学没读几年,我离开了我们的山村,跟随父亲在外,先是昆明,后到大理,在西…  相似文献   

15.
快递     
梅子涵 《阅读》2014,(Z6):15-17
<正>现在都喜欢快递。一封不重要的信,一份有点重要的合同,一包盼望读到的书,一盒扬州包子,一袋山西枣子,都会快递而来,弄得门铃不断,喜气洋洋,很像成功人士。我不但有快递,而且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多到五六个,喜气洋洋得有点手忙脚乱。有一天我在书房看着书睡着了,没听到门铃声,没听到送快递打我的手机,当时手机设置为会议状态。不过当电话再次打来时,我醒了。"你在家吗?"声音很恼怒。"我在啊。""你看看我打了多少个电话给你!我打到现在没有停过!"  相似文献   

16.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一个烟馆议事,钱  相似文献   

17.
白纸的传奇     
王鼎钧 《阅读》2023,(Z7):46-47
<正>清白是生命中不可忍受之轻,也是不可承受之重。大约在我出生前一年,父亲到上海谋职。那时上海由一位军阀占据,军阀下面有个处长是我们临沂同乡,经由他推荐,父亲做了那个军阀的秘书。那时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埠,每年的税收非常多,加上种种不法得利,是谋职者心目中的金矿宝山,父亲能到那里弄得一官半职,乡人无不称羡。可是,据说,父亲离家两年并没有一批一批款项汇回来,使祖父和继祖母非常失望。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很大反响;有的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艾青一九四一年写的长诗《我的父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我的父亲》是一首自传色彩很浓的抒情诗。作者以“我”和父亲的关系,采用横向多侧面和纵向的多层次相交错的手法,描绘了父亲——处在动荡时代而要固守他那永世不变的王国的可悲下场,同时写出了“我”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抒发了作者追随时代而前进的战斗豪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感情炽烈的好诗。对于我们了解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认识“父亲”所处的时代风貌以及那些顺从潮流却又回避冲击的  相似文献   

19.
无声的父爱     
冯人乾 《阅读》2008,(6):25-25
年幼无知的我不知在何时变得善于理解,理解一个人的眼神,理解一个动作,理解什么叫父爱。我的父亲,他不善言表,但我已用心体会到了他对我的那份于无声中的爱。  相似文献   

20.
读以致用     
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将“学”改为“读”——读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读书。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今天,我是一名有50多本著作的作家、学者。我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一点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阅读成就了我。我小时候,开始作文总写不好,觉得写作文很难,并由此产生了惧怕心理。后来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模范作文》,一本是《新尺牍》(书信集)。我认真反复地读了这两本书,将书里的“好词好句”乃至“好的段落”摘抄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