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14年的美国国情咨文是奥巴马成功连任后发表的第一篇咨文,对提高奥巴马的支持率具有重要意义。它运用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同一修辞的内容同一理论—同情认同(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对立认同(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和误同认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来研究2014年美国国情咨文,看奥巴马是如何争取民众支持的。分析发现,内容同一渗透于国情咨文中,使演说更加具有说服力,对获得民众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成功连任美国总统后的胜选演说,由于精心运用的修辞手法、搭配句子类型、使用构句技巧,获得巨大成功并成为政治演说中的范本.本文从文体学的句法层面研究了奥巴马的胜选演说,探了其演说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总统胜选演说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总统胜选演说是运用修辞格的英文典范.本文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巴马胜选演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段, 以帮助英语学习者颁略这篇演说词的魅力特别是学习更多修辞知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演说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系列的演讲中展现了他精湛的演说能力。2012年11月7日,奥巴马总统发表了名为"最好的时代尚未到来"的连任胜选演说。在这次出色的演说中,他通过巧妙的运用语言艺术,征服了所有的听众。试图从认知的角度,着重以ICM理论为指导,对奥巴马总统2012年连任胜选演说词内在的语言特点进行认知解读,旨在为英语演说词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借助语料库及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 3.3.0w对奥巴马胜利演说进行分析,从关键词、类符形符比、代词、情态动词的使用几方面多角度对演说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出奥巴马的演说风格、演说特征、演说的主题等。  相似文献   

6.
袁卓喜  李舟 《英语辅导》2010,(1):146-149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并已正式就任,但其竞选演说依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奥巴马具有代表性的三篇政治演说辞进行修辞分析,从用词、结构及韵律等方面阐述其政治演说中的主要修辞手段,以期窥见奥巴马政治演说的总体修辞风格。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视角,以奥巴马2013年的总统就职演说为语料,探究语气、情态和人称代词是如何体现出政治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研究发现:在这篇就职演说中,奥巴马大量使用陈述句,恰当使用情态动词“can”,“will”和“must”以及灵活运用人称代词“Ⅰ”和“we”.通过人际功能视角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奥巴马总统演说的目的与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8.
政治演说是演说者根据国内外政治情况,阐明自己政治立场和观点的讲话。美国总统的政治演讲词历来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在美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上任,其胜选演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奥巴马胜选演说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奥巴马胜选演说词的修辞特征,从而揭示不同的修辞手段在演说词中的语言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言据性即能体现信息是怎样获得的,同时也能表明信息的可靠程度的语言表达方式.奥巴马政治演说中的言据性的劝说功能体现在获得听众的信任和影响听众思想两个方面.分析奥巴马政治演说中的言据性的劝说功能,有助于提高演讲者和演讲教师的言据性意识,有助于演讲者选择不同据素以达到自己不同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0.
陈建君 《海外英语》2011,(7):272-273
在英语政治演说中,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试从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所作演说为例,分析antithesis辞格在其中的作用和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奥巴马的演说在antithesis运用上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使用频率高、语言单位多样,常与其它修辞格并用。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