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红霞 《现代语文》2009,(11):141-142
西方现代派作品单元在2008年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被删除,理由大概有这么几条:第一,西方现代派作品内容消极、悲观、颓废,不利于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第二,西方现代派作品形式怪诞荒谬、远离现实,基本无实用价值和现实劝谕性。第三,当下语文学习内容繁多,  相似文献   

2.
李金发是大陆20年代早期象征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诗作在上世纪50年代传入台湾,一方面以颓废晦涩的诗风在台湾现代派诗人中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台湾社会各界以其诗歌为中心,爆发了一场关于现代派诗歌合理性的论争,可见其对台湾现代诗的冲击与影响。二者在诗歌情绪的表达上有所共鸣,但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呈现分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4.
传统·劳伦斯·现代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D·H·劳伦斯与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侯维瑞先生称劳伦斯为英国现代主义高峰时期的作家之一;汤永宽先生认为“劳伦斯不是现代派,是个非常传统的作家”;袁可嘉先生等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将劳伦斯归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有现代派倾向、属于广义现代派”的作家行列。①出现如此迥异的结论,原因在于劳伦斯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走入现代又保持鲜明个性的创作风格。在长期阅读、思考之  相似文献   

5.
萨特与加缪     
萨特和加缪是现代派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两人互存异同。他们都认为“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都承认世界的不合理与荒诞性,都对人类命运持悲观看法。但萨特的思想较之加缪要进步得多。虽然都认为世界荒谬,人生虚妄,但萨特不提倡与世隔绝,有一种抗争精神。加缪则认为人类无法与之抗争,因而只能以超然的态度处之。本文试图就萨特和加缪的思想和创作勾划出一个轮廓来。  相似文献   

6.
红线女是一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现代粤剧大师。红派风格的形成基于红线女自觉的风格追求和艺术创造。论述红线女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和制约其形成的主、客观诸因素,并对其在粤剧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给予了深入分析和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7.
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无赖派”(新戏作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人间失格》是其自杀前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风格阴暗、颓废,甚至被认为是其“遗书”。反讽叙事学理论为我们解读这部作品提供了新视角,作者的原罪思想、批判现实主义以及反世俗精神等跃然纸上,使作品体现出深刻的悲剧内蕴与巨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形式主义文学艺术流派和倾向的总称。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分崩离析的局面,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畸形脱节关系。就其思想根源来说,西方现代派文学则直接受现代反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比如尼采的意志主义和超人哲学,  相似文献   

9.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统称为西方现代派艺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是在否定传统的规范定式和习惯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活动旨在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西方现代派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对其中某些有争议的行为和主张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当今的年轻一代,不重视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正确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从而强调了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于赓虞是一位上世纪20年代被称为中国“恶魔派”的诗人,虽被当代人所遗忘,却有着中国新诗坛上卓然不群的风格与情调,那就是——浪漫的颓废和困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赓虞颓废的生命意识之深重以及他对此执着的表现,在现代诗人当中是独一无二的。纵观于赓虞1923-1934年这十余年间的诗歌创作,解读其真实的生命体验——颓废之生命意识的多姿多彩的表达内涵和艺术形式,以期从其个体角度探求此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梦魇意识西方现代派文学常把梦幻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从现象上看,是日常生活潜意识的沉淀泛起;从本质上看,主要是寓意式的、象征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薇拉的四个梦和以梦幻形式出现的《神曲》便是明证。梦,对于现代派作家具有特别意义,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大道”,是人体的本能、心理、情绪的真实表露和宣泄。西方现代派作家强烈的主观臆向,以及在现实社会中从自我心灵上时时袭来的压抑感,使他们觉得客观实在不足以表明其最高意义的“真  相似文献   

13.
很长时期以来,不少的文学评论者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划分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坛的两大派,即“人生派”与“艺术派”。都认为“创造社”的主要代表人物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是“艺术至上派”或“艺术无目的论”者。然而郭沫若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评论。早在一九二八年他就明确地表示过:“我不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一九四一年他又进一步说:“前些年辰我们有  相似文献   

14.
李琨  王莎 《考试周刊》2011,(5):30-31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西方主导的文艺批评理论,它倡导和重视细读文本本身,以文本的语言、意象、构成等作为其重点研究对象。新批评派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他们主张把文学和科学加以区分。他们也不同于印象主义的批评,印象主义认为,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不应该有客观的批评;新批评派与之相反,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客观性,应该有规律、有规则。  相似文献   

15.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美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关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关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绘画中写实主义和现代派由对抗、消解到再生过程的分析,说明现代派艺术是艺术发展规律的体现,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和艺术民主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目的就是重新恢复西方人道主义的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重新肯定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恰巧使他发现这个世界是非理性的,存在主义文学概括为“荒谬”.本文对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的内容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哲学的角度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的实质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不统一性.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是人类自身理性的折射.是现代人类主体性的张扬.荒谬的哲学即反抗的哲学,直面荒谬,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方面剖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艺术,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艺术及其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杰出的现代派小说家,安德森把创作视线逐步从外部的客观世界转向内部的精神世界。他所创造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小说艺术,为美国现代小说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现代派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偏爱抽象性绘画语言,否定欧洲绘画的写实性传统;强调形式、直觉、灵感和想象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鄙视主题、情节,否定艺术的功利性目的和道德标准;追求形式的新奇和绝对的创作自由,无限制地拓宽绘画领域,从而混淆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西方现代派绘画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它毕竟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不可能成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