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同时解决国内人才紧缺的局面,新中国向苏联派遣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苏学生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身体检查及业务考查,最终派往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学成后回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科技、教育、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运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基于经典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思想,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危机,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采用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当时重工业战略选择对计划经济的需要,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80多年前东北的一所小学校中,老师问同学们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站起来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件事告诉我们,人民总理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以振兴中华为已任的爱国理想。80年后的今天,在小学里,老师给我们讲了周总理的这个故事。从此,这个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很想详细了解周恩来以后的事迹。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有幸参观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使我比历史课本上更清楚地了解了周恩来年幼时发奋读书以及后来留学法国,在法国召集中国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了解了周恩来参加领导了向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4.
5.
现在,人们容易看到,办一所学校,是先有筹办者,请来校长,再聘来教师.而后招来了学生,学校就办起来了。似乎校长是源,学生是流,校长是先生,学生是后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段光辉的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正直、廉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其主要特点有: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主人翁意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世界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继续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崇尚统一、服从的心理;20世纪50年代末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7.
考察任何事物的变迁,首要的应透视推进或阻碍其变迁的关键因素。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的思路紧密相联。当时党内囿于不同的社会主义观及对农业合作化的不同理解,在发展农业的制度选择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思路。其相互牵动、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包产到户浮沉不定、几度变迁,并折射出深刻的政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静 《文教资料》2006,(11):210-211
1951年和1990年,大陆地区先后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及其修订,这些用法虽未在香港实施却对这一地区的中文出版物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试图简单归纳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中文出版物中标点符号使用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大哉,武训!     
提起武训,年纪轻点的,连他的名字都不见得听说过,更遑论知其为何许人了:年纪长点的,可能听说过,但记忆十之八九会把他同20世纪50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其他就知之甚少了。今天,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走近武训,也许能读出一个异样的武训,也许会觉得这个名字应该记得。  相似文献   

10.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并没有中止。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暂时中止。因此,笔者认为,杨奎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中止于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从科普环境、性质、功能、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普的基本特征。指出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科普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群众需求是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创新机制是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四川的院系调整在背景、调整前四川高校的基本状况、调整的过程、意义和局限性等都和全国的院系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54年底,以"两个小人物"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为导火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对胡适思想的大规模批判运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批判运动作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4.
实证研究是最早源于社会学领域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孔德视其为社会学有别于其他科学的重要标志,但实证的研究方式现在已经不是社会学研究的特有方式,它已逐步被社会科学的其他相关领域所运用,成为各门学科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教育管理领域使用实证方式这一研究手段,从国外来看,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所兴起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意识到实证研究手段的重要性。现今,随着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实证研究受到了诸多质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证手段在教育领域运用中的有些问题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人教育》2006,(3):F0003-F0003
哈尔滨理工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几年成教人的奋力拼搏和辛勤耕耘,哈尔滨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教育特色,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学院设有高中起点本科、专科、专科起点本科三个教育层次、夜大、函授、脱产、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2005年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标志着我校成人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现了体制上的转型。学院经教育部门审批备案允许招生的本、专科专业95个,学院在海南、江苏、河南、内蒙古、山东、江西、安徽、湖南、新疆、广西…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严重影响着沿淮农业的生产发展.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对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与不足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地区采取组建各类宣传队(团)、推动当地文工团建设、选派慰问团、加强与国际文化团体交流等举措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体系。党和政府以文化团体为媒介,不断塑造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先导: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至1952年进行的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建国初期改造旧高等教育的主要环节。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改革最初由大学文法学院发起,随后在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改革的内容和范围逐步扩展拓深。课程改革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课程改革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现在对高等教育多元价值和学科自身价值的偏离。  相似文献   

20.
开封是河南坠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是河南坠子在开封发展的成熟期,其发展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着重从田野调查的角度出发,对河南坠子的传承方式、演唱要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