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焜 《垂钓》2010,(1):44-45
北方人习惯把竹钓竿称为“江苇竿”,因为竹钓竿的竹子非常像北方的江苇,而竹子和江苇又同属禾本科,叫错了也很正常。 竹钓竿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其实老钓鱼人都知道,竹钓竿的使用在中国北方有着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2.
老叟 《收藏界》2010,(7):58-59
国人爱竹,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既为“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是古今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咏诗雕刻的题材。竹子清秀挺直,无牡丹之富贵,无青松之雄伟,无桃李之娇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柏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思想品格。自古就有许多文人雅士喜爱竹,宋代苏东坡写有许多首咏竹诗,其《干潜僧绿筠轩》最为脍炙人口:“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爱竹、画竹,在《题竹》中说:“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相似文献   

3.
翠竹青青     
俞浩忠 《集邮博览》2014,(11):46-47
正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竹乡,种类约占世界竹类的一半,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台湾等地。主要有毛竹、淡竹、紫竹、箬竹、凤尾竹、金镶玉竹、茶干竹、佛肚竹、玉带竹、米竹、碧玉竹等。我国植竹、养竹、用竹的历史悠久,竹文化源远流长。因竹子杆直、空心、挺拔、有节、长青等优点,被人们赋予谦虚、高风亮节之美德,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苏东坡有一句名言被广为流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由于生长快、成材早、竿粗直、  相似文献   

4.
李挺 《收藏》2015,(1):93+92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名句。竹是正直、纯洁、谦虚的象征。中国人用竹、食竹、赏竹、咏竹、画竹历史悠久,除我中华民族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将竹子的实用性和审美特性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能赋予竹子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华夏先民用竹作为书写载体,同时也将竹制成日常生活器具。至唐、宋、元,中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批素  相似文献   

5.
张磊 《收藏界》2014,(3):96-99
竹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具,大至竹楼、竹床,小到竹竿、笔筒,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竹子中空有节,被认为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苏轼更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将竹子比作君子,认为它有坚毅、正直、谦虚和廉洁的特性,于是喜竹、爱竹成了风俗。时人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  相似文献   

6.
君山竹韵     
位于烟波浩渺的东洞庭湖中的君山,有着独特的风姿和梦幻般的色彩。君山之神奇,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山上特产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竹子。君山自古多奇竹,而且随处可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多画竹,爱竹如命,他说竹为龙种,神龙变化见首不见尾。又把竹子比为君子,“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但是,板桥先生所画之竹大多为一种,少有奇种怪类。在君山这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贵为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除了那句“难得糊涂”令世人诸多感慨之外,还酷爱画竹。他平生画竹无数,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除了竹子的风骨能表现他清雅、洒脱、豁达、坚忍的精神追求之外,更因为画竹也是治愈他肝郁之症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8.
竹情竹意     
尹世昌 《集邮博览》2013,(12):26-27
挺拔秀丽,坚毅顽强,纯洁朴素,四季常青的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被美誉“四君子”。大凡有学问、有文化的仁人雅士对竹都是情有独钟,以致吟诗作画,从古至今留下多少千古绝唱,传承竹文化更不乏其人。而我这个平常人喜爱竹子则因老妻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历朝历代画家们屡画不绝。齐白石也爱画梅、兰、竹、菊,在数量上,画梅花和菊花最多,竹子和兰花相对少一些。齐白石画竹,大多是"风竹",用笔横扫,竹叶似迎风飞舞,笔扫千军,疾风振林,这一点与海派大家吴昌硕颇有点像。齐白石画的"风竹"来源于吴昌硕,用笔上以书入画,有"金错刀"美誉。  相似文献   

10.
用竹子制作浮漂筒,十分结实,经久耐用,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具体做法:选一根长节竹直径约3~4厘米(直径也可以自己任意选择)。把竹子锯成一个一头带节的竹筒,长度以自己适合为宜,把竹筒两头磨光。剪一块自行车旧  相似文献   

11.
<正> 五鹤小学,座落在浙西北的窖山坡上。学校四周,长满茂密的毛竹。一年四季,这里的竹子翠绿挺拔。以竹林为场地,用毛竹制器材,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已成为这所学校的传统。快乐的竹山活动竹山坡上,正在举行“绕竹系手绢赛跑”。只见三名小排头鼓足了劲儿,身体灵活地绕过每棵毛竹,把小手绢系在约50米远的一棵粗壮的竹子上,返身归队后,第二名学生再绕竹跑去,迅速将手绢解回来……“快跑!加油!”一旁观阵助威的啦啦队情绪高昂,呐喊声在山林回荡,给孩子们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学校在山间开辟了20亩“少年竹林”,这里又成  相似文献   

12.
1993年6月15日邮电部发行1993-17《竹子》邮票,共4枚,分别是:(4-1)紫竹,(4-2)金镶玉竹,(4-3)佛肚竹,(4-4)茶秆竹,以及小型张一枚。邮票发行后,我  相似文献   

13.
不可居无竹     
宋笑三 《收藏》2013,(8):122-125
宋代诗人苏轼在一首名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居士嗜好口腹之欲早已尽人皆知,而他对"居中竹"的偏爱居然能胜过盘中餐,实在让人绝倒。其实,中国人对幽幽绿竹的情愫古已有之,《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绿竹"与"君子"比兴,其味隽永,婉转悠长。而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子猷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外,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便是"不可居无竹"的来历。竹子原产于亚洲,不论中国、日本还是东南亚,对它都给予了不加掩饰的喜爱。中国文化里,竹子被视为"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风雪、随处而安、怡然自得",进  相似文献   

14.
三月桃花钓     
故乡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两岸是一棵棵桃树。阳春三月,桃花开了,粉嘟嘟的,像霞,似火,将河水染得红波粼粼…… 这时节,河里鲤鱼、鲫鱼刚产完子,饿极了,四处觅食,正是“安滑钓”的好时机。 安滑钓是我家乡一种独特的钓鱼方法。用一种富有弹性的竹子做钓竿。我们通常用的是团竹。将渔线套在团竹尖,线中间做一个梢,再做一个弓。安钓时,将钓竿拉弯,把梢靠在弓上。然后在钓上钩上鱼饵,放进水中。鱼吞饵时,被钓钩着唇了,痛得一窜,将梢从钓上滑脱,钓竿忽地弹起,鲫鱼就被弹在空中,左右直晃,鲤鱼呢较重,只能将头吊离水面,…  相似文献   

15.
乐钓绿荫     
钱邦伦 《钓鱼》2011,(14):1-1
竹子有节,虚,小向上,质朴清雅。盛夏酷暑,给江湖播下一片绿荫。我爱竹。更爱在竹荫下钓鱼。 垂纶坐磐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江竹下,鸟鸣稻田间。大自然惠赐的徐徐凉风,驱散了烈日炙烤的炎热。自谓“竹林居士”的我。独拥翠竹空调,享受着免费纳凉的优待,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6.
汤清海 《收藏界》2014,(8):124-125
在中国画中,松、竹、梅是画家喜爱的题材,画家取松、竹、梅傲霜凌雪的特点,借以表现人的品格与气质。早在南宋时期,画家赵孟坚就将松、竹、梅放在一起,“岁寒三友图”遂以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7.
贺建成 《钓鱼》2009,(8):32-32,37
春天刷游鱼的钓竿没有特别的讲究,实心竹、空心竹、楠竹、碳素竿等,只要是头大尖细,有一定弹力的竿子就能钓鱼。  相似文献   

18.
吴保华 《收藏界》2010,(12):114-114
竹簧,又称"翻簧"、"反簧"、"贴簧"等名。大约创于清早中期,系地方官作贡品献朝廷的器物之一。竹簧是一大发明与创造,代表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江浙一带的制竹绝技。其工艺相当复杂,将长成两三年的竹子砍下,锯断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  相似文献   

19.
品竹     
竹为多年生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人工种竹。早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符号和其后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的“竹”字。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堪称第一产竹大国和竹文化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扬州园林》邮票一套3枚,其中第2枚是"个园"。个园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重建,是当时大盐商、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的私人住宅园林。正门不大,对面照壁上嵌一个巨大的"福"字。前面是住宅,三路三进六十间古屋庄严整齐地排列。后花园内有多种竹子,园主人特别爱竹,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