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学期我校在对六年级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中,由於教师认识不高,并因没有针对城市的特点进行教育,产生了生硬急躁不切实际的偏向,走了一段弯路。最初我们以为对六年级儿童进行劳动教育,是单纯为了解决儿童的片面升学思想,并错误地以为:只有绝大部分儿童下定决心毕业後不投考中学,直接从事劳动生产,劳动教育才算成功。因此,  相似文献   

2.
陆君为邦,江苏海门籍,毕业於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回里以後,即创办进明小学於本乡,高初两级俱备,来学者日众,毕业於高级小学者亦日多。陆君以毕业生之升入各地普通小学者,毕业以後,往往无一技之长,升学无力,谋生无术,大好青年,消磨光阴於荡之中,殊为可惜有。爰发宏愿,扩充为初级职业小学,以其草擬计划,就询本社,经本社交推行设计委员会审查。其审查之意见,由王企华君起草,极为精当。现陆君已接受此项意见,从事进行,预计二十年度即可开始矣。编者志。  相似文献   

3.
学历与学力     
世人看重学历而忽视学力之陋习相传久矣!或许有人说:“学历岂不就是学力么?”其实不然。所谓学历,指的是曾在何种培养层次的学校肄业或毕业;而学力则是指学问的工夫和造诣,即在学识上已达到的程度。学历与学力之间,尽管有某种间接的联系,但即便是常情之下,二者也不存在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古今中外无数名人传记告诉我们,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出他学力的深浅。之所以如此,是因学历必须通过考试而取得,这虽然能局部地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也同一个人的机遇及应考能力紧密相联。加之考试本身有很强的知识限定性,而传统考题又以  相似文献   

4.
職業教育與琺瑯成一聯帶名詞者,實以中華職業學校實為提倡國貨琺瑯之首創者,不得不先為揭明者也。琺瑯俗名搪瓷與瓷器所不同者,其坯不用泥而以鋼鐵製。我國之景泰窑則彷彿之。惟景泰則用於陳設,近乎奢侈,而琺瑯則切於實用,不論上下,日常所必需。其種類如面盆杯碗盆盤,以及一切飲食清潔器皿肯用之,惜此項物品,以前盡屬外來,每年輸入總額,在三四百萬元以上。近數年來,國人有鑒於此,集資創辦者,約有二十餘起,而以中華職業學校為最早,本廠則由學校蛻變者也。惜因時局交通釐稅以及  相似文献   

5.
英國大多數人民,满二十歲,則不問男女,概須獨立自活.蓋英國無家族制度,子女之大多數,不能分得父母之遺產,有極少數之人,其兩親為富者或貴族,始得入伊頓,哈羅等公立學校,乃至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受所謂紳士教育,然一般少年,則止於小學校卒業而己.對於小學校卒業不能不求自活之大多數國民,而施以自活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骧先生,原名麟祥(亦写作林祥),祖籍浙江省永康县,1934年10月29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39年入楚门私立东方小学读书,因楚门镇濒临东南沿海,常受日寇骚扰,故时读时辍,直到1948年才升入楚门玉环县立初级中学。初中毕业后既因个人的兴趣爱好,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到温州市瑞安县投考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经学校推荐考入由原浙江大学文理学院等单位组建成立不久的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中文系就读。1958年夏毕业,留校任教。1996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联合,组…  相似文献   

7.
钱伟长在一次会议上,就中小学教育的目标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公民必须有的修养和知识,也就是“通识”教育。现在的情况是小学毕业准备升初中,初中毕业准备升高中,高中毕业准备升大学,一系列的目标都是升学。因此,又出现了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就是一系列的学生都在为考试忙,忙得不可开交。而为了升学,考试科目又不能太多,一门语文,一门数学,时间都让这两门课占去了,这就必然忽视其它知识的学习。钱伟长指出:抓重点学校不是好办法。一些人认为把重点学校搞好就成了,非重点让它自生自灭,好象成了弃儿。中、小学生一部分是宠儿,一  相似文献   

8.
凡視所事為職業之人,雖獲有较大之技術与较多之成功,其地位終出於中心笃嗜者(Amateur)之下,於遊戲然,於教育亦然,流俗之人或不辨此,顧就大体言,不論遊戲抑學問,前者乃出自活动之爱好,專注於事物之本身而追求之。後者则隸役於金錢之報償与其他外部的結果,亦彰彰甚明,方今殆無在不見一種不可阻遏之趨势,使教授与學習悉成為職业性質,於中等學校为尤甚,而篤嗜學問之士且不若彼篤  相似文献   

9.
理想的职业教育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常学校系统·由幼稚园而小学·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或更由大学而大学院·就办学方面言·办小学者之惟一目的·在预备学生升中学·办中学者之惟一目的·在预备学生升大学·就学生方面言·由小学毕业者·其惟一途径乃升中学·由中学毕业者·其惟一途径乃升大学·此种直线式的教育系统·乃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女子教育,已有数十年之历史,只以素为男子教育之附庸,不为社会人士所重视,近年法令规定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女子教育遂由附庸地位,崛起而与男子教育分庭亢礼,其所取之途径何如,关系於家国前途者至巨。年来因男女教育机会均等之故,各级学校多侧重於社会人才之培植,而忽视家庭人才之养成,影响所及  相似文献   

11.
就大概言。求学蓋有两途。一为直径。一为曲径。所谓直径。即由幼稚园而小学。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或更由大学而大学院。继绩不断的升学。后完全露业而后出而服务社会。就辦学方面言。辦小学者之惟一目的在预使学生升中学。办中学者之惟一目的在預使学生升大学。就学生方面言。由小学晕业者其唯一途径乃升中学。由中学晕业者。其惟一途径乃升大学。此种直线式的教育系统。乃特宜于在经济及天资种种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史料拾零     
张杓的上祁宫保书“用兵之策,不外攻守两端。不能攻而徒议守,非策也。守不於远而於近,亦非策也。今有贼欲犯吾庐,不於里门御之,亦於家门御之,岂有聚百十人於室中守卧榻者乎?”——陈醴撰张杓传所引上祁宫保书“……贫民竭肩背之力,仅给饔餐。纵享寿百年,无铢黍之积,遗於妻子。诚能使阵亡者得二佰金卹其家属,是生而困者死而亨,将有乐死恶生捐躯恐後者。东山诗序曰:君子之於人,叙其情而悯其劳,所以  相似文献   

13.
我國歷年來赴美學習工程者,為数至少已有一千人,國人之及欲取法外邦,振興工業,可謂至矣。惟詳察結果,則多不甚滿意,雖似由於國人希冀之過奢,而有不觅於失望,其實乃因留美學工程歸國者,多無充分之準備,對於學理,雖有相當研究,而每乏實際之經驗,然此又不能厚責於个人,蓋个人實為不幸環境中不幸之產物。此中原因固甚複雜,不能枚舉。而其最大者,不外下列二者而已。(一)吾國數千年來,崇尚文章之積弊  相似文献   

14.
是校校址在蘇州,成立於民國八年七月,迄今適屆十週,为前蘇常鎮守使朱熙氏,會同地方人士所創建。初設美術蠶桑二科,既改美術商业二科,中間又曾辦短期之手工藝科若一次。毕业生累计有二百零六人,升学者占百分之四十以上,當教員及習商者,各占百分之二十以上,家庭服务者占百分之十有零。在苏省女子職業教育界,颇有相當之聲譽。自民国十八年夏,校董會外受世界潮流之激盪,内鑒社會要求之急切,大加改组,延今校长潘健  相似文献   

15.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  相似文献   

16.
语有之:‘作始也筒,将毕也钜。一吾人於中华职业教育社二十年之经过,深信斯言之不虚。二十年前,吾人深以教育之无当於实用,不合於生产,致学生毕业于学校,而失业於社会者比比。更以教育与职业,各画鸿沟,无联络沟通之机会。职业界与人才不能适用之嗟,教育界感学生出路无方之憾。昔人所谓学以致用舆用展其才之语,均未获见诸事实,国人引为大病。黄君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问为休闲階级之装饰品,以造成士大夫身分为起点,以升入仕宦之途,獵取功名利禄为归宿。‘学而优则仕’为几千年来教育者之明训、唯其如此,故教育在培养无数之游惰,无数之权贵,即不能勤其四体、出作入息、反以自織而衣,自耕而食者为可耻,而陷於根本之错误,今之教育虽異於是,然而所谓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曾刊載政問週刊八月份第三十五號,九月初天津益世报及滬华美晚报等。編者我國的失業問題實不自今日始,很早以前问題已存在了,惟據有文字記載可供稽考的,約在民国六年五月中華職業教育社最初創立時有一篇宣言,對於當時失業的情形,曾有簡明之警示:‘國中自小學以至大学,学生之畢業於學校而失業於社會者比比。……京津某中學学生數百人,畢業生謀事而不得事者二之一,江蘇公私立各中学,乙卯升學者百分之二十三,丙辰百分之  相似文献   

19.
古木与雁     
庄周 《现代语文》2004,(8):13-13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芽”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於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以终其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芽”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先秦《庄子》庄周译意:庄子对着山中因大而无用因而免於遭砍伐的参天古木说:“这棵树恰巧因其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晚间,庄子到友…  相似文献   

20.
60.[方丘] 古代夏至日祭地之坛。《周礼·春官·大司乐》:"夏至日,於泽中之方丘奏之。"疏:"言泽中方丘者,……因下以事地,故於泽中。取方丘者,水钟日泽,不可以水中设祭,故亦取自然之方丘,象地方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