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2011年进行了“山东省三区小学一年级学生拼音学习及入学前识字现状的调查”。发现:在使用××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材时,入学前识认较少或没有识认汉字的孩子,刚入学先学拼音不太适应,影响到他们较快、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等问题。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清晰了什么时候进行“先字后音”教学或“先音后字”教学的条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一至四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试用本)》的基础上编写的。其中识字教学的内容,按照大纲“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的要求,集中编排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一册)和“识字学词学句”识字(第二至四册)。其中,要求学会345个字,占要求学会1150个字的30%;会认104个字,占…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应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将学说普通话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在此精神指导下,所用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改变。根据新教材的先识100多个字再学拼音(即利用所认识的汉字学习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识字阅读的要求,我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本轮新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和综合性学习各分项内容编制中,变革最大的是拼音与识字部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目前,全国10家出版社陆续出版了11套小学语文教材。下面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以下简称“语文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四套教科书为例,分析一年级拼音与识字部分内容的编制。  相似文献   

5.
正试行苏教版教材时,刚上一年级的孩子都是先学拼音再识字,在家长、教师看来这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而自从试用部编版教材开始,把拼音的教学延后了,先认识部分汉字,再学习拼音,还要边学拼音边认字,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家长也免不了手足无措。说实话,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在天真烂漫的孩子眼里既没有五彩缤  相似文献   

6.
<正>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它能使阅读更流畅;阅读为识字提供了语言环境,在阅读中识字,能让识字的内涵更丰富。陶行知先生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要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在低年级的识字、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动”学、“自觉”学、“客观”学、“科学”学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以上问题做出了提示。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同样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活动。"而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识字学段目标要求学生在情感上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写字。知识和过程上则需要掌握汉字的笔画和偏旁。这对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小朋友来说并不简单,尤其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教材让学生先识字再学拼音的编排,学起来更是不易。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喜欢汉字,掌握汉字成了问题。一、当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教材包括两部分:十五课汉语拼音,学习声韵母的读、写及拼音;十课看图拼音识字,学习基本笔画、笔顺及独体字。就拼音来说,先在拼音中学习基本内容,再在识字中复习巩固;就识字来说,先在拼音中掌握字音工具,再在识字中掌握字形工具,培养识字能力。拼音和识字两环紧扣,循序渐进。 “汉语拼音”中,前两课声母下面标有发音清楚响亮的呼读音(如b—o),后五课照此类推不读本音;有的声韵母下面标有相对应的整认音节,使字母和音节一经对照就显示出异同点,这样编排便于教和学。自学单韵母起就有四声练习,学声母起就有两拼法、接着三拼法的拼读练习,并且在前两课声母后各插有一次拼读练习,  相似文献   

9.
刘晔 《教学与管理》2002,(11):61-6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这阐明了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也说明汉语拼音是以识字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但传统的拼音教学存在着一些缺点。一是用汉语拼音作为工具进行识字教学,学拼音时难教难学,枯燥乏味,影响儿童学习兴趣,致使一部分学生一入学就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学了拼音后,儿童写话时常常用拼音代替汉字。  相似文献   

10.
王雁华 《广西教育》2014,(9):17+23-17,2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据此,在识字教学中,笔者努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拼音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和游戏为主,与学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学时,教师要力图扬教材之长,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将拼音教学和识字相结合,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在各种情境中快乐地学习拼音,享受拼音。  相似文献   

12.
汉语拼音教学是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把拼音教学放在教材的起始阶段,新生入学7~8周接触的是拼音,小学生活从拼音开始。由此可见汉语拼音编排的重要性。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版)等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并借鉴了同内外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经验,在原通用教材上有了较大改进。但对于他们的汉语拼音编排,本人认为在趣味性和操作性这两方面还应再强化。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福建泉州,“全国第二届新世纪(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美丽的海滨城市举行。邓偲娟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册的集中识字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的“走进厨房学识字”。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吸取了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发展语言入手,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我们根据新教材全文注音的特点,各种不同的课型采用了一边阅读、一边识字;先阅读、后识字的教学方法。以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边阅读,边识字 《看图读拼音识字》和《看图学词学句》这两部分教材增加了纯拼音句群。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就是让识字和阅读、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就采用了一边阅读、一边识字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看图读拼音识字》时,可分四步走。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曲靖市城关小学吕茜琳《我是中国人》是“九义”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的第一课,它是按照“图画──句群(纯拼音句子和汉字注音句子)──词语──生字”这一顺序编排的,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识字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在识字方面对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了明确的学段目标:“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  相似文献   

17.
李桂红 《广西教育》2009,(25):12-13
“电脑拼音识字教学实验”借助电脑信息技术,开发人脑潜能,使电脑操作、拼音、识字进行同步学习的教学法,是融“电脑、拼音、识字”为一体的实验研究。它改变了以往先教汉语拼音后教识字的做法,将拼音、识字学习和电脑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听电脑播放的标准音,听音正音;在认读常用字词过程中巩固汉语拼音的拼读,以字固音;  相似文献   

18.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灵宝市中小学思想龉德教学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先学后教,以练促学”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教学模式,探索教师乐教、学生爱学、轻负高效、具有特色的教改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加强了整合性,使学生的阅读时间提前,同时,也使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呈现了“早、多、杂”的特点。“早”是指学生在拼音学习中就要认识70个常用字;“多”是指识字量大,一年级学生就要识字950个,是以往一年级识字量的两倍多;“杂”是指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缺乏从易到难的有序性,大量的识字是随课文学习进行的,虽然编者尽量考虑了从易到难的顺序,但还是有不少生字学生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鉴于以上三点,识字就成了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然而,识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重点,非突破不可。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识字教学要体现课标的目标与要求,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