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大革命后期,他形成了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本文仅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思想根源作一初步的探讨和试述。陈独秀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读私塾,青年中秀才,后考举人未中,曾积极参加反清斗争和辛亥革命,后被迫逃亡国外。封建主义教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对其以后的生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正如蔡和森指出的那样:“陈独秀主义不是忽然一下形成的,他的发展经过一个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李大钊未能进入中央局,党内地位甚至一直低于他的学生张国焘,而陈独秀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重于组织建党的主观原因和"一大"前北方党组织未能大发展的客观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一大"前陈独秀重视组织建党并取得巨大成就是其没有参加"一大"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重评五卅运动中的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秀犯过路线错误,但在五卅运动前和五卅运动中,陈独秀的活动仍然发挥着革命的作用.过去在对陈独秀的评价中,大都没有或不敢明确肯定他在五卅运动中的革命作用,有的甚至说陈独秀是反对五卅运动的,在五卅运动中"十足地暴露了他那阶级投降主义的丑恶面貌".这都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尊重史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如实地反映陈独秀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不仅是全面的评价陈独秀的历史功过的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地研究"五卅"运动的历史所必须的.一陈独秀在五卅运动前夕大力宣传了反帝斗争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对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及共产党内民主有深刻的观察与思考,但他本人没有走进上述任何层次的民主。要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必须消除坐而论道的陈独秀作风,这就是历史给予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金粉泪》诗中的政治思想章秀琴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在坎坷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不同体裁的诗作。其内容不是风花雪月、卖弄文采,也不是无病呻吟,顾影自怜,而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积极向上、坚持革命的志...  相似文献   

7.
在新文化动动中,陈独秀形成了他的全民政治思想体系.这个思想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严重地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后来,陈独秀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未彻底放弃这个思想,并成为他主张“二次革命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在他被开除出党后的种种错误和反动观点中,也可以找到全民政治的影子.本文从陈独秀全民政治思想的根源、实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家康 《科技文萃》2004,(7):145-148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终于走出牢房,他自由了.这样一位不甘寂寞的政治人物,自然要投身于全民抗战的斗争之中.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腔热忱,却换来荒谬绝伦的人身诽谤.他恼怒极了,百思不得其解.陈独秀是"托派汉奸"吗?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设有出席党的“一大”,为什么在党的“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党的“一大”之所以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即我党的第一位总书记〉,并不是偶然的。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威望,陈独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当时党内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5年9月,参扣2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在创*号上,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以饱满的爱国I情,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点燃了新文化运/的火炬、发起展开了一场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一生致力教育事业,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五四"时期,陈独秀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追求国民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提倡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五四"之后,陈独秀发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陈独秀已跳出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他的教育观不是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教育,而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升华。陈独秀的教育观可归结为彰显时代特征的教育观、继承与升华传统的教育观、革故鼎新的教育观三个方面。陈独秀对教育的探索,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所提出的这些思想主张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共三大前,陈独秀对民初政党政治以及国民党的认知与评判大体是求实的。他认为在威权主义思想氛围中,民初的政党政治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判定国民党是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党是基本正确的;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为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而认定国民党为全民党、国民革命的领袖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共三大前,陈独秀对民初政党政治以及国民党的认知与评判大体是求实的。他认为在威权主义思想氛围中,民初的政党政治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判定国民党是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党是基本正确的;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为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而认定国民党为全民党、国民革命的领袖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为何没出席党的一大,学术界有因事、抵制外国人包办、安全考虑、对大会不重视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都不足成为陈独秀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陈独秀缺席一大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此时陈独秀不能,也不便离开广州。二是陈独秀没打算出席一大,这也是陈独秀没出席一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之所以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究其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分析。但是陈独秀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认识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有一个认识上反复发展的过程,最后终于把革命的砝码压向资产阶级,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二次革命论”,构成他右倾机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潘小燕 《文教资料》2008,(27):70-73
中国近代是一个风云翻滚的大动荡年代,也是一个爱国思潮蓬勃发展和爱国志士迭出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着的陈独秀,一直站在时代前列,适应和推动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他是近代中国一批批不懈地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分子中的一名典型代表.而支配他早期言行的主导思想和督促他不断适应历史潮流的主要动力,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爱国主义思想,随着社会运动的变迁而演变,随着社会思潮的兴替而发展,它也是陈独秀早期成长的主要标志和本质特征.因此,对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前爱国主义思想演变历程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对陈独秀本人的早期成长及对其一生作出更全面的历史的评价,还有益于增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发展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不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弄清他在抗战时期的政治思想,对于研究他晚年的历史是必要的,本文拟就陈独秀在抗战期间的主要言论行动,对他在抗战期间的政治思想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一、鲜明的抗日爱国立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陈独秀就在托派中央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号召学生和工人组织起来,抵制日货.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国民党军警镇压为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而游行示威的爱国学生,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七”惨案.陈独秀立即在他主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的经济思想变化对其政治思想和革命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历史文献演绎的方法,本着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等原则,依据现有文献资料把陈独秀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发现他的经济思想与其“两次革命论”之间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从经济思想的视角探讨陈独秀“两次革命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有助于探索大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与上海有着密切联系.他对上海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十分复杂的感情,总体上说,对上海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近代上海造就了陈独秀的巨大声名,陈独秀也给上海留下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天的上海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发达的全国核心城市,而且成为全国陈独秀研究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政治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在政治、组织上由右倾机会主义发展到了取消主义。从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袖堕落成为一名托洛茨基主义分子。在抗战时期,他主张积极抗战,但其抗日政见又有反共消极的一面。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完全是一个从党内分裂出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分子,而不是反革命分子。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其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实质所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陈独秀这一思想,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