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完21世纪的第一个元宵节,陈立夫走了,他的人生客旅从此画下句号。1999年9月,门生故旧及家人为他百龄高寿举行盛大庆祝,贺客盈门,冠盖云集,每个人都衷心向他请教:“您是如何活到一百岁的?”关于这点,陈立夫预先编好一本小册,题目就叫《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内容详述他一以贯之的生活哲学及养生之道。现代人明病多,医师总苦口婆心呼吁多运动——每周至少运动三次,每次30分钟——这已经让许多“大忙人”难以为继。陈立夫却有超乎常人的恒心——他每天清晨沐浴时,固定作全身按摩40分钟,方法是用双手沿头、眼、耳、鼻、胸、腹、腰、腿、脚及会阳穴,每个部位摩擦100下,直到血脉通畅。早饭后,他接着作最喜爱的散步运动,每天2000~3000步——绝不偷懒,脚上挂着的计步器为证。这些习惯,一养成就是40年,果真是“要活就运动”的最佳写照。  相似文献   

2.
离与合     
文文轻轻地翻开卷,这是由她和他的一百封情书组成的以"爱的真谛"为题的专题卷,这一"珍宝"的形成,得益于他--文文的丈夫符言,符言是一名优秀的档案工作者.此时文文的目光停在了卷面那几行字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我们真心真意的面对每一天.下面郑重地盖着他们的名字:文文,符言.文文的泪眼开始模糊……  相似文献   

3.
在"张刚大篷车"一百期的成长之路上,始终伴随着广大读者朋友的热心支持和参与.张刚本人也是在市民百姓的关怀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今天的座谈会,更多的是想借此对这么多年来一直关心和帮助"张刚大篷车"的广大读者朋友说声谢谢.在场的很多人就是"张刚大篷车"的忠实粉丝,大篷车开到哪儿,你们就出现在哪儿,和张刚早已成了好朋友.今天来到现场的闫云禾老人,已经80多岁高龄,但"张刚大篷车一百期"以来,他几乎期期都在现场,忙里忙外.这种情谊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  相似文献   

4.
不少隐身在企业里的程序设计高手多已头发花白,美国也有许多工程师活到60岁还在写程序,对技术有股莫名的热情,驱动这群IT人成为顶尖的技术人才。但是,如果有志晋升管理职位,IT人就必须摆脱技术本位,让自己具备宏观的CEO视野,从CIO到CEO,IT人有其他"O"字辈难以望其项背的资产,在逻辑分析能力、流程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并且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总裁韦恩·卡洛韦的"三字经"是"人,人,人",他认为这是公司成功之本;彼得·德鲁克则认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  相似文献   

6.
1992年9月25日,是台湾《联合报》董事长王惕吾的80岁生日,这一天的“暖寿晚宴”规模空前.李登辉亲赠寿酒:台湾政界闻要、名人,郝柏村、林洋港、宋楚瑜、陈立夫、张学良、蒋纬国等都亲往祝寿.王惕吾以一报人能获此等殊荣,亦可见他在台湾声望之隆、影响之大.王惕吾,浙江东阳人,早年从军,是黄埔军校第8期学员,毕业后一直供职于国民党军队中.1949年随蒋介石兵败迁台后,他退出军界,投身于报界.  相似文献   

7.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一生光辉人格的写照.在陶铸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带着对他深深的崇敬和追思,我们再一次沿着他的足迹,寻觅他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8.
叶永烈 《出版参考》2006,(17):26-27
在张国焘去世之后,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只剩下一人健在--刘仁静.在十五名中国共产党"一大"出席者之中,刘仁静最年轻,当时十九岁. 刘仁静在中国共产党"一大"上担任翻译.他自诩读过不少马克思主义英文版著作,在会上常与李汉俊展开论战.  相似文献   

9.
借助媒体,我们看到“占领华尔街”社会运动正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蔓延.马克思如果活到今天,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作何感想?一个名叫维尔纳·桑巴特的德国学者曾写过《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小书.他有点搞不懂美国,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应该有社会主义运动,其工人阶级应成为最激进的社会主义的支持者.但实际上,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如果硬是说有的话,也仅仅是一些颓废的德国人.  相似文献   

10.
白芳礼,有一个斯文的名字,活到93岁高龄,一定是位懂得颐养天年的大家,一定有长寿的“养生经”. 错了.白芳礼一生蹬三轮车为生,1986年74岁时才歇下脚,打算回河北沧县故乡养老.看到一些穷孩子上不起学荒废青春,他又返回天津上路了,不分昼夜奔波在街头巷尾.这一蹬,蹬到了2000年88岁,14年蹬出了30多万元,圆了300名寒门学子的梦,还建了一所“白芳礼小学”.  相似文献   

11.
儿子十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小学阶段留下的二份珍贵档案(一首诗、一张成绩单).在这之前,我曾问过他:"六.一"最想得到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得到礼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过得开心".听了这些话,看着眼前泛黄的档案,还真叫我有点怅然.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吴裕泰"能够历经风霜而韵色不减,无疑与它能够深入京城寻常百姓家是分不开的.它的身上有着老北京的明显烙印,又因为其创始人是来自徽州大地,这就使得这家京城老字号又具有传统徽商的文化背景和深厚底蕴.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吴裕泰",自然少不了走进它的家乡--徽州,更少不了走进徽州人,尤其是徽州商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位九十七岁的老人,至今,他还每天到研究所的办公室上班. 他发不落齿不摇,耳不聋眼不花,记忆不失,思路不乱.面对着他,尤其是听他连续几小时的紧言密语,无论谁,都不会感觉到他已经接近一百岁了.  相似文献   

14.
张刚  周笑岩 《传媒》2004,(11):20-22
52岁,金惟纯再度创业.这次,他把自己逼进一个"不败之地"--在中国传媒业,做市场化的媒体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  相似文献   

15.
晚年孙犁     
赵天琪 《出版参考》2006,(14):37-38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孙犁以90岁高龄终其一生,而他后半生--53年的岁月时光,蛰居在天津市区陋巷里.  相似文献   

16.
胡适四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了多年.在他十三岁时,由他母亲作主为他定了"终身大事",对方为一缠了足的村姑--江冬秀.一九一七年胡适留美归来,与江冬秀结婚.婚后生两男一女.在"五四"个性解放的高潮中,许多留学生都发动家庭革命,"革"了原包办婚姻的"命".胡适忍别人所不能忍,和江冬秀这样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终生相处,白头到老.就此事,胡适也在同事、朋友如蔡元培、高梦旦、李大钊、徐志摩等人中受到特别的敬重.然而,胡适的个人生活并不像同事、朋友们想象的那样.他在江冬秀之外还有自己的爱,有自己的爱情生活.他不满自己的包办婚姻,想发动家庭革命,追求新的爱情的幸福,并进行了"尝试".但他"胆小怕事",尤其怕丢了"面子",伤了"美名"."革命"失败.这首无题诗便是他这场未遂"革命"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7.
现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的冯骥才,是当代著名大作家.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曾经感染了国内众多的读者.特别是他写的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通过对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相.但是,由于他的疏忽,这篇作品的出版和再版,却为他惹来两场著作权官司.这两场官司,前一场他没输,最近的一场,却意想不到地输了.  相似文献   

18.
我叫汪妙林,住在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西安社区,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在我的记忆中,祖父汪阿长是舞滚灯的一把好手,在翁梅乡一带足很出名的.到父亲和叔伯这一代,他们也炊喜玩滚灯,有相当的技艺,而且个个健康长寿,父亲汪生洪活到86岁,大伯汪阿江活到96岁,叔叔汪阿龙活到92岁.  相似文献   

19.
1934年底,红二十五军一支一百多人的游击队在鄂陕边界的郧西、镇安、山阳、旬阳一带和敌人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斗争.游击队的一位指导员懂得医术,经常走村串户,在农民中开展革命活动,给贫苦农民治病.人们都叫他"高医官".因为他治病不要钱,服务态度好,医术又较高,有时手到病除,群众说他是个"得道神医".  相似文献   

20.
萧伯纳曾经说过:"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要是他能够活到20世纪60年代,要是他能够读到中国人写的公文,也许就不会将公文当做首要的抨击对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