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引] 一些同学作文时,总觉得没啥可写,硬着头皮写下去,短文言之无物,长文则又长又臭;材料平淡,构思平淡,语言平淡,表现手法平淡。  相似文献   

2.
[小引] 哲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只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就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在架设东西方之间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获得196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4.
艺术所以能培养欣赏美的大众,正是由于艺术本身具有美的特性.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懂得怎样的艺术形式才算“新“和“美“.其次还应让学生真正学会透视绘画创作过程中里层深处的精神实质,并由此鉴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艺术所以能培养欣赏美的大众,正是由于艺术本身具有美的特性。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懂得怎样的艺术形式才算“新”和“美”。其次还应让学生真正学会透视绘画创作过程中里层深处的精神实质,并由此鉴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一、观察美,感知美的艺术形式如在八年级《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单元教学的第一环节中,笔者…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美的发现”是冀教版七册教材第一单元的“阅读链接”,是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美的发现”而编排。开头以罗丹的名言引入,提示了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了本单元有关一些写美景的文章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表达美。这部分教材有2个“链接点”——“分享他人的发现”,“我眼睛里的美景”。“分享他人的发现”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去发现美。一方面提示了活动的方法——搜集图片或音乐、阅读有关写美景的书籍等。一方面提示了有关的表达美的方法——图文的形式或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概括等。“我眼睛里的美景”则提示学生到生活中、到自己的身边去发现美,表现美,并提示了发现美的方法一一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拍摄下美景等。  相似文献   

7.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美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泛美化”倾向,危害甚大。“某某美”名词满天飞,其结果是败坏了“语文教学美育”的声誉,误导了语文教学美育的走向。它给人们一个强烈的错觉:语文教学美育就只是罗列、展览或者至多是赏析教材中的“美”。诚然,语文教学美育应该而且必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仅仅停留在此,又是非常不够的。如果说,利用教材中的“美”元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那是“美的发现”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美育至少还应包括“发现的美”,即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充满发现,让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发现的“惊…  相似文献   

9.
美术是用色彩和线条对生活之美的抒发,所以它的美以生活为源,是生活之美的延伸。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元处不在,但是它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隐秘的,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可以对美进行浅显的判断,但是还没有挖掘、发现美的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来说,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开在自己窗前的玫瑰园。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欧拉、欧几里德、费马等著名的大数学家,人们往往在仰慕之余还有一丝敬畏,仿佛数学是阳春白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我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数学,也很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对数学的喜爱,长大后做一个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而对于如何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阅读链接是冀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旨在将孩子的目光从教科书延展到更宽广的生活中去阅读、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提供的链接点,帮助学生打开感受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自然而然地链接孩子过去所学的知识、经历、情感、生活.使孩子们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次新的整合,一次升华,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加个性化,学习方法更加创新,学习氛围也更加友好、宽松.……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来自全省各地的116名优秀中小学班主任齐聚河北师大,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省级决赛。在演讲比赛中,选手们以“我和我的班集体”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深情讲述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真情故事,阐释了班主任岗位的崇高和伟大,道出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幸福。一篇篇演讲主题集中、事例生动、情真意切,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深刻教育,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特选择部分优秀演讲稿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阅读链接是冀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旨在将孩子的目光从教科书延展到更宽广的生活中去阅读、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提供的链接点,帮助学生打开感受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自然而然地链接孩子过去所学的知识、经历、情感、生活.使孩子们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次新的整合,一次升华,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加个性化,学习方法更加创新,学习氛围也更加友好、宽松.  相似文献   

14.
阅读链接是冀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旨在将孩子的目光从教科书延展到更宽广的生活中去阅读、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提供的链接点,帮助学生打开感受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自然而然地链接孩子过去所学的知识、经历、情感、生活。使孩子们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次新的整合,一次升华,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加个性化,学习方法更加创新,学习氛围也更加友好、宽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不断追求光明,探索真理是“浮士德精神“最强烈、最绚丽、最耀眼的闪光之处,其深刻内涵在于揭 示了人类在创造未来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6.
裴霁霞 《考试周刊》2013,(45):177-177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看到的、听过的、参与的、感受过的有关"美"的素材,通过"发现美""表达美—口头表达、文字再现"等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及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让学生从内到外"美"起来。  相似文献   

17.
美术作为一种可视性艺术,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学生在欣赏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时,应当多角度、全方位考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断在美术作品当中汲取艺术养分,以提升个人的艺术品位与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师也应当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并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一个集趣味、启智、美学熏陶于一身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8.
在人、社会以及大自然中 ,总是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美 ,不管是风和日丽的和平年代 ,还是疾风暴雨的动乱、战争时期 ,美总是像闪光的金子一样存在着。作家使命中的一项 ,就是要在广阔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塑造美。但我们发现 ,艺术作品中的美却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真实美 ,另一种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杨朔的《荔枝蜜》最初发表于1961年7月23日的《人民日报》 ,距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了。现在重读 ,我们自然可以读出一些已逝的时代气息和作家精心营造的艺术美来 ,但我们却对这种美感到隔膜 ,感到虚幻。杨朔出生在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有一颗崇尚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语文教材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诚如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把审美教育看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总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教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如能较好地把握文本中的美育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其所蕴含的美育价值,便能借孩子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相似文献   

20.
没有对美的发现,存在于课文中的美就难以转化、难以捉摸、难以渗入学生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罗丹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对于美的发现。”名言,不只是对艺术创作,对于语文教学同样具有启示的作用。 《驿路梨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他那诗意的画面、跌宕的情节、淳朴的人物等构成了充满温馨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温馨”这一“课眼”,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