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就业吸引力的大学生区域流向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政策制度以及自然环境四个方面对就业吸引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k-means聚类的方法将全国的自然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区域,结果表明分为4类时,分类结果较为理想。行政区域的划分为研究就业区域流向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3.
以地处珠三角地区的东莞理工学院2013届毕业生为研究样本,调查和总结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情况,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珠三角地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蓄水池。在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存在互动发展关系的理论假设前提下,选取2001-2011年产业和就业数据,以投入产出分析法验证了二者关系,并对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同向性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既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关,也与劳动力市场及其供求机制有关。当前人们更多地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责于高等教育,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缺陷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大学生人才配置效率偏低,劳动力市场信息机制失灵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迷失。因此,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既有赖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参与意愿和满意度评价出发,结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调查数据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基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挟"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典型基层就业项目开展的调研,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及已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研究发现:在参与意愿方面,家庭收入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女性、本专科应届毕业生的参与意愿更强;在满意度评价方面,男性、研究生群体的满意度明显更低;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所提供的"发展性措施和机会"的满意度高于对"保障性措施和环境"的满意度。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艰苦和个人发展受限制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关注和投入不够、职业发展机会不足和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则是困扰已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最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调查,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力不强的结症,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途径,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缓解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极为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然而关于这些政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基于"个体一环境一行为"三元交互理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感知行为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特征在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有显著影响,但最终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因素是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变量,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程度显著地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可程度。本文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工作以及关注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就业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就业法制教育的需求与就业法制教育工作滞后之间的矛盾、就业法制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与目前高校就业法制教育课体系不规范之问的矛盾以及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意识教育相脱节而带来的窘境.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就业法制教育中的三个主体应贯彻三个原则,应在三个阶段的教育中融入三类教育内容,应依托五大载体来打造一种主体化和临床式的就业法制教育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珠三角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日益严重的民工短缺和大学生就业率较低的问题.就业壁垒的存在,不仅会导致人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问题.笔者通过对民工荒和就业难现象的对比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打破就业壁垒的措施,着力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别,高校类型、地域、专业设置、性别、薪酬等因素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改革高校教育模式,使本科教育尽可能通识化;优化专业结构,发挥专业在高校和社会间的桥梁作用;宏观上引导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地区之间合理择业;政府干预性别就业;"因地治学",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别,高校类型、地域、专业设置、性别、薪酬等因素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改革高校教育模式,使本科教育尽可能通识化;优化专业结构,发挥专业在高校和社会间的桥梁作用;宏观上引导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地区之间合理择业;政府干预性别就业;"因地治学",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大学生就业成本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校付出的努力对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学生付出的费用对找到工作的起薪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应该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力度,重点在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提升就业指导机构,以利于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14.
"整体政府"理论强调建立治理主体的协同工作机制、政府组织结构的合作型整合并追求社会治理的整体价值。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着部门间的行政分权与协同机制缺失,执行效果低下;信息共享机制失灵,针对性不强;政策价值取向分立,导向作用失效等不足。基于"整体政府"理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协同治理需要构建政策主体的协同工作机制,破解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构建就业市场的网络化治理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加强对政策运行的监督与评估,提升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从个体自身角度,就业力是指获取职业的能力。研究显示,身心素质是成功就业大学生就业力的首要因子,其次分别为应聘素养、专业水平、社会能力和文化成绩;对于成功就业大学生而言,性别、政治面貌、专业类型对其就业力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要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应立足于就业力五个因子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力培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全国10所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的7 936份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家庭资本、大学生自身资本,还是大学赋予的资本都对民族院校大学就业形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岗位对口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为此,要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效果必然要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民族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型,如“双重嵌入”、“运作空间”、“差序格局”,以解释社会资本影响的运作机理,厘清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机会获得、就业选择的关系,探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就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愿景而言,应重在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就政策措施而言,应重在开发和利用公共就业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水平高低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依据。时代的变化给此项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如文化缺失、底蕴匮乏等,并集中体现在就业力不足等方面。利用区域文化基因,使之作用于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技能、协作、学习等素质的养成,并构建起具有内部驱动、外部制约、体验基地、传播平台等要素的培养路径和长效机制,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突破及创新。  相似文献   

19.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就业结构失范、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智能结构上的性别差异、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劳动成本、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等主观因素。政府应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应积极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值,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应与时俱进,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女大学生应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自身就业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运用CSSCI数据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关键词标引次数及高被引论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01-2008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本等对方面.研究者的视线逐渐回归到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人身上,而且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