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本质上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人的精神的生长。但是既往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机械的层面,注重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生命的层面,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的关怀。教育从本质上忽视了人的存在,迷失了它本来的方向,使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变成了简单的技术行为、技术操作。这一缺乏,直接造成了学生精神的丧失、萎缩、变形,这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重视个体生命,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精神性生命的成长,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育人场所,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生态课堂也是教育生态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作为一个系统的立体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人的因素、物质的因素、精神的因素等各个要素的关系是否和谐、有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途径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作为一项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虽然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存在的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并不能自动创建和谐社会,但是教育可以为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人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华 《青海教育》2014,(6):22-22
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崇尚心智潜力的自由运用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弘扬理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追求“人的存在”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其视为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一种能动过程,教育目标就是促进人的潜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大学和谐校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就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而言,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一种发展状态。作为一种存在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张云鹰 《教育》2006,(5):54-56
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学校是专门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是建设和谐社会人的基础和主要力量。三年来.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街道小学,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教育目标,并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校本研究课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指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施教手段,兼以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熏陶,使受教育者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感性教育。其本义是与理性教育相补充,对受教者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能力进行培育,使其形成理性与感性、肉体与精神平衡协调的完美人格。这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活生生的处于社会实践中的公民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更体现为一种生命本体的终极性价值,即不仅使受教育者与对象世界之间建立和谐完美的关系,而且使自身的内在世界和谐有序,美丽高贵。它有着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不可具备的功能。我们认为,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理所当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那种将美育视为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的美育“从属论”观点,无视美育的独立价值,不仅抛弃了康德、席勒等人的美育理论的科学精髓,而且更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当今知识理性至上,科学教育成压倒之势,学生的个体感性日渐萎缩的学校教育中,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尤其值得防范。我国教育部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次下发指令,  相似文献   

8.
科学人文精神,也称新人文精神,它包含两个相关的方面,即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它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的管理,最后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加强了国际问的合作,也更激化了国际间的竞争。而不论是科技的竞争,还是知识资源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时代呼唤着创新教育,新世纪的教育呼唤科学人文精神,呼唤着在管理中既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主义,又有科学精神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9.
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定,结合我国的当前实际和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紧密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自身固有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精神关怀为出发点,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支主旋律。21世纪的创新教育应该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合而不同的学科和谐,文化生态的师生和谐以及自主协同的评价和谐。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途径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作为一项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虽然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存在的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并不能自动创建和谐社会,但是教育可以为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人发挥作用。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和谐教育,那么其关键就在于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灵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构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其基本理念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实现师生生命的“自由成长”、“智慧成长”。笔者以为学校文化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一种精神的铸造,一种对师生当下生活的引领,一种润泽生命的智慧。它应当是师生同心、同行、同乐,共同合作起来共同成长的一种天地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语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其学科性质特点与功能,决定了它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功能。即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运动与多元化文化教育融合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伟大的世界性社会运动,它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了奥林匹克文化多元性和教育的兼容性。其意义不仅提升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而且作为教育手段也促进了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学校精神是一种学校精神化现象,是每个学校在自己特定的化背景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学校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 学校精神的核心是人精神。人精神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人的积极性的宽松、和谐、团结、协作、竞争、激励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实现自身价值。 学校,作为教育的场所,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教风、学风和一批名师等作为学校精神的软件。名师的道德修养、专业精神、教学经验和学问内蕴是一个学校的代表、一种标志,是其精神的象征。 学校精神存在于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校精神是师生灵魂中的点滴闪光。教师、学子可以离开校园,但永远离不去的是学校精神。[编按]  相似文献   

16.
一、奥林匹克主义的涵义 对于奥林匹克主义,有着狭义、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奥林匹克主义指奥林匹克哲学指导思想,即作为奥林匹克哲学原则的奥林匹克主义。广义的奥林匹克主义则是指整个奥林匹克文化体系,包括奥林匹克思想理论体系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结合和统一。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一,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是一种人生哲学、生活哲学;其二,主张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通过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进行身体、心智和精神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和完善的人;其三,通过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使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因此,它的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目的是将竞技体育运动置于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以期建成一个和平的、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如果仅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奥林匹克主义的重点在于:以公平竞争为前提,在激烈的竞争中,竭尽全力拼搏奋斗,极大地发挥人的体能、技能知识、智慧,以促进身体、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和谐而又全面的发展,以推动人类的和平、友好、进步事业。奥林匹克主义的含义有着深远的外延:(1)强调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意志、精神的和谐发展,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完善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和运动;(2)不是单纯就体育论体育而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把体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运动的社会学校对青年进行身体、心智和精神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世界性的社会活动;是一个改造、完善人类和社会的世界性的宏伟计划,它依靠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来改造人,实现社会的理想变革;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教育奠基的视角解读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与和谐社会息息相关,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和谐精神,它可以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关系,推进社会及教育的均衡发展,增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民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人,是素质教育的至上目标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主体的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同的核心。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首先,要注重在校园中推进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和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要充分推行人性化的班规室训,推行弹性灵活的个体评价制度,形成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评价标准。其次要鼓励教师、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谐的社会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发展的人由科学、民主的教育产生。在班主任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精神,利用民主的教育环境、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保证,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