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长往往因为孩子眼睛近视要求老师在坐位上给孩子以照顾。于是,老师特意将这些孩子安排在第一排坐位听课。殊不知,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往往会加重孩子的近视程度。眼睛犹如一部照相机,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形成物像的光刺激视网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中小学校中,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及一些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如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玩电脑、游戏机、上网等,致使近视眼患者增多,据统计,有些班级近视发病率达60%以上。在多数中小学的教室里,可以发现前排坐的都是患近视眼的学生。这是由于这些学生或其家长特地请求老师关照,要求把座位调到前排,以解决看不清黑板上字迹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做弊多利少。这是因为对眼前5 ̄6米以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眼睛不需要调节就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这时调节眼睛的神经和肌肉是舒张的,但如果要看清5米以内的物体,调节眼睛的肌肉必须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3.
4.
每学期都有学生家长找到我 ,反映自己的孩子有些近视 ,看不清黑板 ,希望能把孩子的座位向前调一下。对此我都尽可能地满足 ,把近视的学生调到最前排 ,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就这样 ,学生一届又接一届。我发现 ,坐在最前排的近视学生的视力并没有因距黑板较近而得到缓解 ,反而有所加剧。带着这一困惑 ,我查找了一些专门的资料 ,并到医院走访了一些专家 ,终于找到了答案 ,知道了以前的做法是弊多利少。因为我们的眼晴接受5 -6米以外的光线 ,不需要调节就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这时调节眼睛的肌肉(睫状肌)是松驰的 ,处在相对休息状态 ;而看…  相似文献   

5.
彬彬患近视眼,带上了眼镜。开家长会的时候,彬彬的妈妈找到班主任赵老师,要求给彬彬调到第一排靠黑板近的座位。由于当时在场的家长很多,赵老师没有马上答复。一个多月过去了,彬彬的座位并没往前调,还坐在第三排。对此,他的妈妈很有意见。在学习了自然课《眼睛的科学》后,彬彬对他妈妈讲了其中的道理,才使她明白了赵老师的一番好意。  相似文献   

6.
永远坐前排     
父母常常教育我们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向前,可最终不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玛格丽特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许多思考。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要坐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那些年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  相似文献   

7.
永远坐前排     
父母常常教育我们,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 努力地在争,可最终却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玛格丽特的故事,也许能给 我们许多思考。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 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 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 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 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8.
近视学生坐几排好许多教师出于对近视学生的照顾,总是把他们的座位尽量往前移。其实,这样做并不科学──会加深学生的近视程度。科学家研究发现,对距5-6米以外的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眼睛不需要经过调节就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这时调节眼睛的神经和肌肉才...  相似文献   

9.
10.
杨宗 《小读者》2010,(11):1-1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困难”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坐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亲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父亲对她说:“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教育专家王教授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十多年前,王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了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捧,有的学生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十年后,教授对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教授还讲到他被很多大型公司视为"人才伯乐"的原因,就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城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坐在公共汽车里,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困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这种教育在她后来的人生中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性格。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玛格…  相似文献   

20.
周兆匡 《初中生》2006,(9):89-89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