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是多元的,孩子将来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提高思想认识,引导孩子适应多元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展现自我,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不可推卸的的责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无论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只是个性问题,没有优劣之分,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真才实能。为了让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家长须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踊跃展现,勇于承担责任,为将来融入充满竞争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期编发的三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展现的现实意义、多元社会应该树立多元发展的思维以及如何适时引导孩子展现自我这三个不同的问题,旨在启发家长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最早启蒙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成才及未来发展.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标准、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安野 《家庭教育》2006,(9S):4-6
无论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只是个性问题。没有优劣之分。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真才实能。为了让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家长须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踊跃展现。勇于承担责任。为将来融入充满竞争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期编发的三篇章。分别阐述了展现的现实意义、多元社会应该树立多元发展的思维以及如何适时引导孩子展现自我这三个不同的问题。旨在启发家长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编按]  相似文献   

5.
"学校应该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着眼,采用多元评价制度,把对孩子的评价方式贯穿在平时,教师也要放下师道尊严,多接近孩子,让孩子们顺应成长规律,慢慢走,慢慢悟,慢慢长。"评价主体的多元给予孩子们一种来自自己、伙伴、老师、家人和社会的多方鼓励与肯定,弹性的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活动场景中收获喜悦。作为教师我们向着孩子出发,向着孩子成长需求出发,向着孩子身心发展出发,在"发现孩子"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成就孩子"!因此家访便成为儿童成长路上不可忽视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多元价值取向,体现在培养孩子真诚品质、塑造孩子友善品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激发孩子想象力等多个方面。尽管人们对儿童文学认可度越来越高,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以及专业教育素养的缺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儿童文学的多元价值却逐渐偏离。从社会实际出发,结合儿童的行为认知特点以及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回归路径: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文学创作回归儿童需要;坚持以"阅读"为主题,使儿童文学阅读回归生活;坚持以"教育"为根本,使儿童文学教育回归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校中儿童的日益多样化,使得教师教育必须帮助新教师理解如何与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打交道。教师不能想当然地假设每一个孩子都有相似的经历和体验,而要对学生的差异性保持清醒的意识和文化的敏感。多元文化教育更大的使命,是要确保教育实践的公平性,履行教育助推社会公正的使命。因此,为社会公正培养"文化敏感型教师",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议题。文化敏感型教师尽最大努力确保所有学生学业成功,帮助学生发展批判和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改变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文化敏感型教师的概念使我们超越了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肤浅定义,将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指向这样的方向:教育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获得的权利。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并非是让学生了解某个或某些少数民族那么简单,而是要培养师范生对个体差异性进行持续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郁虹 《考试周刊》2009,(45):233-234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的提高,以往家校合作的形式已不利于家长学校工作持续、有效地展开。建构多元互动的家长学校新模式,正是我园走出家长学校瓶颈的突破点。多元互动新模式,一是家校共享教育资源,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二是家校共享信息资源,发挥现代的沟通渠道。促进孩子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夏春梅 《考试周刊》2011,(49):70-70
多元智力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智力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初步尝试,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的多元智力,并引领多元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变迁剧烈,价值观念也愈趋多元发展,尤其家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家庭教育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失去双亲或父母离异,甚或父母不爱孩子,孩子形同孤儿,他们的发展受到抑制;有的家庭貌似完整,但是父母感情不和,常拿孩子作为出气的对象.因此屡有“受虐儿童”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很浓的氛围,那就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许着重放在智商的培养上,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却忽略不计.其实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零至六岁的孩子正是各方面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从一个只会哭闹、没有行为能力的婴儿,到能说会跑、有自己独特思维的小大人,无论在身体、语言、认知、人格、情感情绪等各个方面都无时无刻在成长着,这其中包括孩子智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一个智商分数不能代表一个孩子的整体发展.传统狭隘的智能一元化教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飞速发展、变化多元的社会.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家企图摆脱传统心理测试的取向,改变狭窄的单一智力论,以扩大视野去建立智力理论.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与思想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对于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创设多元化的阅读环境,为幼儿提供多元的阅读材料,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Joseph.Z 《母婴世界》2014,(3):116-117
过去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数学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但到多元发展的今天.我们带给孩子的“数字”印象。难道还是一门生存技能?  相似文献   

14.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能力。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确实,语言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父母具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就能够避免陷入语言教育的误区,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为他们日后在学校及社会中取得成功奠定基础。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造就艺术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儿童的艺术潜质,完善儿童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游艺活动的分析和反思,证明有的放矢的美术活动设计与开展能帮助孩子认识人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孩子对社会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成就感、自信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孩子由于多种原因而未带在身边,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学生"。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应该通过多元互动,加强监护人、学校、留守儿童自身以及社会的互动和教育管理,来促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孩子的视野,扩充孩子的经验,启迪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性情。我园通过开展多元阅读活动促进了孩子细致观察、想象表达、动手操作、演唱表现四大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思想的基本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与书不断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多元的阅读情景的创设、多元阅读互动关系的建立、多元阅读材料的选择、多元阅读途径的尝试这四个环节,尝试创设丰富的多元阅读环境,实现对幼儿阅读兴趣、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造就艺术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儿童的艺术潜质,完善儿童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游艺活动的分析和反思,证明有的放矢的美术活动设计与开展能帮助孩子认识人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孩子对社会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成就感、自信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更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因此,呼唤生态教育,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势在必行。幼儿园的生态课堂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特点,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鼓励幼儿主动、大胆地参与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活动。在幼儿园的生态课堂中,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师生共同构建的,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多元的。它注重的是孩子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顺应孩子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更能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本文从知识的掌握、做学习的主人、生生关系三个角度入手,剖析了生态课堂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