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与延展--生态课程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综合课程的改革正面临着良好的契机,而课程观的更新又是综合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用什么样的课程观来指导综合课程的设置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生态课程观的起源、发展为切入点,引入“生命”、“延展”等理念,对生态课程观及其内涵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课程生态观是新时期人们审视与反思课程发展的一种观念,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生态主义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提供了新视野.本文阐述了课程生态观的内涵、必要性,以期对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生态观的课程类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类型的确定是当代教育的核心。从生态观的角度来思考课程类型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开拓了新的课程类型的思维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课程类型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综合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生态主义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研究范式,以生态主义观点研究综合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能使他们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并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进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循环的教育经验。为此,自然资源必然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首先说明了课程生态观就是把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看作是有机的统一.然后阐述了确立课程生态观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对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最后提出应该确立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使学生在面向自然、面向他人、面向生活中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首先说明了课程生态观就是把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看作是有机的统一。然后阐述了确立课程生态观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对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最后提出应该确立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使学生在面向自然、面向他人、面向生活中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程生态观是新时期人们审视与反思课程发展的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并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宗旨。课程观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相伴,在教师由领导者向看护者、局外者向参与者、教育者向学习者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生态观关注体验与理解,重视幼儿与课程的关系,并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旨归。幼儿教师应开展理解、体验、探究式的创造性教学,关注幼儿生命,回归幼儿生活,实现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森  王银飞 《早期教育》2006,(3):I0002-I0002
以往的课程似乎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科学世界,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和心理世界的“冷漠化”。现代课程观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就是因为生活世界的被剥离、被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12.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3.
崔颖 《成人教育》2009,29(9):47-48
课程是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和微观教育实践的桥梁.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和创新教育.如何将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实践达成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首先改造传统的课程观,从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诸方面建构起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新型课程观.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课程发展的生态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课程发展的技术化逻辑,使课程发展陷入了封闭、割裂和机械化的迷茫之中。生态学的发展,冲破了现代的技术化逻辑的束缚,为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武器,也为课程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发展方向。课程发展的生态化正是教育生态化的一个理论尝试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中含有丰富又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佛教认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贪、嗔、痴三毒使人类的内心欲望过度膨胀,从而对自然环境进行征服开垦,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加剧。因此,要攻克生态日益恶化的难题就必须克服人类的内心欲望,从意识着手,树立正确的生态思想。以缘起论为基础,佛教中的平等观、慈悲观和生命观等阐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关系,提出了众生平等、戒杀护生等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学习和借鉴佛教中的生态思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善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性经济伦理观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第一要义 ,导致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陷入了危机。经济伦理视野的生态转换 ,必须彻底清算现代性经济的机械主义宇宙观 ,以人为目的的发展观 ,以求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及人自身内部的代内代际的和协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论述新课程理念中所表现出的与传统教学观念不同的学习观,以更深刻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认识论中对科学知识来源的不同回答为线索,阐述了科学课程观的演进,并进一步分析了在科学教育改革中,重建科学课程观的意义,认为科学课程能体现科学的融合性,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养成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了解科学史,转变思想观念等。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日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