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课异构活动是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所谓“同课异构”是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采取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学个性,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研究需要抓手,同课异构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抓手。同课异构设计是以"认""同"为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异",将"认同"与"解异"结合起来的研究过程。"认""同"是教学文本和教学理念",解""异"的是课堂导入、课堂精讲和课堂操练。好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必须处理好设计数量、设计标准、研讨跟进和教师相互倾听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作者就“二氧化碳的制取”这同一教学内容,从导入、过程和练习这些方面与其他两位老师的实施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  相似文献   

4.
同课异构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异;二是立足文本,同中存异;三是合理定位,深浅有度.以下是对《关雎》同课异构课课堂教学的描述. 课例一:审美取向的教学 教师在学生读懂《关雎》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思美.知识教学方面,教师简要介绍了与《诗经》有关的文化常识及重章叠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课例二:知识取向的教学 第一教学环节,教师由点到面,在引导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归纳《关雎》的思想内容;第二教学环节,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及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教学智慧的碰撞,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6.
朱广超 《教师》2014,(22):108-109
同课异构往往在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中采用。两节相同内容的课如何"异出精彩",这彰显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个性。本文将通过参加的两节不同类型的教学竞赛课,深入思考,如何评价"同课"的"异彩"之处,如何把握同课异构的"同"和"异"的关系,如何评价同课异构课的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7.
<正>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实际备课并上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同课异构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形式,而是同一课、同一人、跨年度的异构。在"我与我"的同课异构中,同的是文本,异的是角度。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主动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通过"我与我"的同课异构,感受不同的教学设计角度和由此产生的不同教学境界,在"我与我"的对话中不断研究和  相似文献   

8.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呢?在最近一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老师以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示了他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教学的多元构思。通过两节课的展示,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似文献   

9.
正同课异构活动是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学个性,从而真正的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下面是通过对比和分析两节同课异构课中的教学过程设计,探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罗杰  梁玉敏 《学语文》2014,(1):4-5,52
“同课异构”作为当下许多学校校本教研的一种新形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改善教学行为,与此同时就能形成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同课异构”既可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课堂风采的机会,又能帮助教师感受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其意义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同课异构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可在精彩纷呈的"异"背后,同课异构活动"同"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在同课异构之余不免常常会反思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最能体现教师丰富的个性,同课异构正是基于教师丰富的个性和知识结构,从而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存异同,求真知。精心打造的同课异构,不仅是对学生定式思维的突破,也是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它是对文本教学过程的一种重塑,  相似文献   

12.
“同课异构”的说法产生于2000年以后。如今在网络上搜索“同课异构”,显示出的词条居然有129万条,搜索“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显示的词条也达40多万条。说明“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中小学各科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或开展教研活动的常用方法了。中小学各门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在教学杂志上比比皆是,正式出版的“同课异构”教师备课参考书也屡见不鲜。其实中小学教师对“同课异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是以前不叫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13.
正时下,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分别执教,或由一位教师先后两次以上执教(本文探讨的多为前者)。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执教教师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笔者谈几点思考。一、"同解"教学文本说起同课异构,不少教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同课异构"内涵的基础上,以一次"同课异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两位教师执教《家乡的桥》的教学过程,指出实施"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应制定清晰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并尝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同课异上"——提升常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课异上”活动是学校校本研修的新形式,也是提升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紧紧围绕“质量”这一核心,从学校和教师发现的问题入手,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在教研组内通过“选定同一课题——集体备课研读教材——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再议互助提高”等环节,促使不同层面教师互助提高。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简称“心育”课)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和体验.目前,“心育”课在全国和各省区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大纲,开展区域性的小学、初中、高中“心育”主题式同课异构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提出很高的要求.“主题式同课异构”课程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  相似文献   

17.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以同课异构《手拉手》合唱教学为例,从情境教学的多样性、重难点把握的准确性、活动设计的科学性三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和比对,在"同课"的"异构"中,阐述不同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堂形式所带来的高效课堂呈现。  相似文献   

18.
陈恩华 《学语文》2013,(5):68-68
一、“同课异构”:对问题本身的追问“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课程,用不同的方法、形式完成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同”的是内容。“异”的是方法、是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对该问题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同课”之“同”不仅包括课程内容栩同,且应包括相同学生群体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一个教师在面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时,  相似文献   

19.
课例研讨是指以发生在课堂中的典型的教育、教学实例为载体而展开的教学研究和讨论。根据执教者、授课内容和教学设计的不同,课例引领呈现出多种丰富的形态,有一人同课异构、一人异课同构、多人同课异构、多人异课同构、多人异课异构。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课例研讨、专业引领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闻达 《辅导员》2010,(18):7-8
读了朱慧琴老师的《同课不同形,异构不异法》很有感触。她在文章中首先说出了“同课异构”的好处,接着对“同课异构”作了简单的解释,然后重点从“异构的形成要遵循平等”“教材的激活要遵循灵动”“课堂的生成要遵循个性”“开放的反思要遵循理性”和“过程的体验要遵循自主”等五个方面对“同课异构”必须遵循的教学准则和教学规律一一说明,这些也就是作者强调的“不同的课堂建构”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