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捷  段弘 《出版广角》2013,(4):18-21
从出版物营销的角度来看,《看见》如何被读者看见这一过程值得分析和研究。因为只有先被"看见",才有可能采取行动——购买,进而才有可能形成口碑效应和忠诚消费——推荐他人购买。在这个"被看见"的过程中,微博营销是重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12月初推出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柴静的著作《看见》,由于策划周密,营销新意十足,仅仅一个月,该书就在出版界乃至新闻界引发了群购效应,口碑甚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有多少人从小就听《梁祝》,又有多少人的命运与《梁祝》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3.
不知道现在一些报纸副刊的编辑、副刊部主任,包括分管副刊的总编,着不着急———一期期的半版一版的副刊,编辑、审改、校对和出版出来,可在读者中有多少回声?如果很少,可否引起重视?报纸副刊本不该是这种样子的啊。且不说打倒“四人帮”后不久,《文汇报》“笔会”一篇《伤痕》,掀起了成千上万读者心头的波澜;亦不说在向四化进军途中,陈祖芬一篇《祖国高于一切》在《人民日报》副刊一经问世,就载入了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史册。这些副刊稿件见诸报端,引起了海潮般的读者效应,一时洛阳纸贵。就连不朽的《阿Q正传》,也是在解放前的《晨报》副…  相似文献   

4.
邓佑标 《军事记者》2006,(11):18-18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就是精彩的源泉,就是深度的门槛,就是文章的魅力。人物通讯里总会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它往往是突显文章主题的亮点,或给人以警醒,或表现人物个性,将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一个典型画面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故事就是一条路,作者就是领路的“导游”,读者能走多远、能看到多少好风景、能领略到多少风景背后的“风景”,就在于“导游”能否抓住精彩的细节了。《解放军报》第一季度刊登的比较成功的人物通讯共有5篇:《血性丁晓兵》(1月3日一版)、《目击吴孟超的第1861台手术》(1月12日一版)、《不息的钟声……》(1月1…  相似文献   

5.
按照《寡人有疾》作者苗炜的路数,不管评论什么,先要来段故事.那就讲个真实的故事,先前我在微博上也提过.当年《译文》杂志因故停办的时候,时任执行副主编的我接到一位读者从北京打来的长途,一开口就说:"这么好的杂志办不下去是因为没钱吗,缺多少我们攒份子成不?"  相似文献   

6.
1.8月上旬,由《中国出版》、《新闻出版报》、《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读者导报》、《新书周报》、《出版研究》、《编辑之友》、《编辑学刊》刊登各出版社参评书目,同时刊登统一选票。选票由读者填写后,直接寄北京阜成门北大街17号中国出版杂志社(务必注明“金钥匙”奖图书评选办公室收,邮编100037),选票截止日期9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2.按得票多少,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图书60种,优胜奖图书100种。 3.参加投票的读者按选中图书的多少,评选“读者奖”。选中一、二、三等奖书共50本以上者为一等  相似文献   

7.
报人出访,免不了对报业的考察。苏联报刊种类之多,发行量之大,首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10月12日,我们抵达莫斯科的次日上午,就在《劳动报》编辑部,与报社外联部主任瓦西里柯夫同志交谈,第一话题便是两国报业的状况。我们回答了主人的一连串提问,如“中国有多少家报刊?”“贵报有多少发行量?”“主要读者层分布在哪里?”我们回答后,立即对应地提出了一连串我们同样感兴趣的问题。“苏联目前有多少家报刊?”“贵报有多大发行量?”“贵报的读者层是哪些?”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刊》2007,(6):25-26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导言中,有两条关于新闻写作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该书主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钟新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人  相似文献   

9.
观点     
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时代》周刊1923年3月创办,创刊者是两个从耶鲁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鲁斯和哈登。他们给《时代》定下的目标是:不是写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忙人”看的。《时代》周刊在意的不是涵盖内容的多少,而是有多少页面上的东西能印到读者的脑海里。鲁斯有多方面创新和尝试,择其一二:  相似文献   

10.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2005年元旦开始全面改.版。其中,深受观众喜爱的、完全由自己原创的《看见》栏目将成为全国第一家日播的记录片栏目:每天一档,每档2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广告商再三要求,一定要在《看见》播出之前安排3分钟广告,并称《看见》时段的广告已全部售完。这就引出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中国记录片究竟有没有市场?中国记录片怎样才能有市场?  相似文献   

11.
有读者问:《旅美杂忆》已写了多少篇?介绍了哪些情况?发表在哪里?还打算写多少篇?现借贵刊一角,答复如下。 《旅美杂忆》介绍了美国出版业的情况,零零碎碎,但绝大部分是我国报纸书刊没有介绍过的。自去年1月在《出版参考》发表第一篇起,共写了46篇。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闻报道在读者心目中到底有多少威信?由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和杭州大学等四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组成的编写组,曾对公众对新闻媒体的评价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目前新闻报道的可信度66%表示‘基本可信”’。(见《新闻记者》1996年第4期)。另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和《希望月报》杂志社联合实施的读者调查显示:“有57.2%的被调查者不同意简单地说‘新闻是可信的’。”(见《办报参考》第132期)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美国两份最大的商业报纸——《商业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发行量和影响力方面,都并驾齐驱,不分上下。然而,1951年,《商业日报》决定停止刊登股价表,认为它没有多少读者,且制作成本昂贵。该报希望将资源集中报道狭窄的商业范畴。《华尔街日报》销量就从那时候起飞,大部分动力来自公众  相似文献   

14.
●解放日报的社会一副刊《人民广场》从创刊起就拥有了广泛的读者,光阴冉冉,8年来已经出版了1000期。从“躁动于母腹”到“成为一个8岁的孩子”,包含了多少采编人员的心血,值此千期之际,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庆贺这个生日的? 又如何在读者中引起热烈的? 请看解放日报记者陆振球的《<人民广场>永远是人民的广场》。  相似文献   

15.
有来必复     
如何对待读者、作者的来信、来稿,列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期间,列宁和他领导下的报纸编辑部,有一项不成条文的制度,那就是"有来必复".他们处理来信、来稿的办法是:1.直接复信.在浩瀚的《列宁全集》中,粗粗计算一下,就有十分之一是列宁直接答复读者、作者的信件.对一些不适于在报纸上刊登的信稿,列宁还直接或委托他人说明不能利用的原因.可以想象,这些信件花去了列宁多少精力.2.编发来信来稿.凡能在报上刊用的信、稿,列宁则直接或委托他人进行编辑加工,或摘要发表,并  相似文献   

16.
每天不计其数的各类各色文章发表,热热闹闹,花花绿绿,倘问:新颖的有多少?厚重的有多少?达到读者期望值的有多少?可称为经典能传诸后世的又有多少?怕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17.
最近借来一叠《新民晚报》翻阅,看见1992年12月11日一版有则报道: “本市反盗秋季攻势成效显著(主题)今年9至11月,破获重特大案2200余起”。消息中有这样一段之字:“据统计,今年9至11月,全市共破获各类案件4700余起,其中重特大案件2200余起。”报道没有交代9—11月共发生多少案件。但可以推想,只有发案多,破案才会相对的多。如果把破案的多少,作为成绩的大小来考核的话,无异于说,破案多成绩就大,破案少成绩就小。笔者看过这样的报道,有的乡村、  相似文献   

18.
每天不计其数的各类各色文章发表,热热闹闹,花花绿绿,倘问:新颖的有多少?厚重的有多少?达到读者期望值的有多少?可称为经典能传诸后世的又有多少?怕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19.
从《芝麻开门》说起 一本书出版后,出版信息在多长时间内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图书在多长时间内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也就是说,读者知道这本书、获取这本书需要多少时间?最初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在200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芝麻开门》之后.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2006,(9):43-43
《新闻论坛》2006年第3期发表苏怀亮的文章《新闻报道多些立体化》。 文章说,我们不少读者批评报纸不真实、不可信,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报纸发了多少纯属子虚乌有的假新闻,而是那些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与事物原貌有距离的新闻报道,在读者中积淀起不可信的因素。克服这些毛病,其办法就是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