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运用电化教学,已是小学品生品社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内容涉及广泛,将为小学中高年级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史芳婷 《陕西教育》2007,(10):33-33
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德育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生活性是《思品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思品与生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才能收到教育实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小学生学习道德、领悟道理的重要途径,因而思品课程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也只有面向学生生活,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品教学走进学生生活,遵循的是儿童品德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性。  相似文献   

4.
观点再聚焦:新一轮课改中设置的品生、品社、思品三门课程正在有效地改变着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面貌,也在影响和推动着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品生、品社、思品是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其综合性的特点使德育课程更开放、更开阔,更具活力。品生、品社、思品三门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但不应有丝毫的动摇,还应继续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不能简单以文化课的评价来考核学生。小学德育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以促进儿童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与情感的发展。将品生教材与信息技术恰当结合起来,更会引起学习主体在学习情感和学习精神面貌上发生变化,体现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品生课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8.
张娜 《中国教师》2014,(3):81-8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这让课程内容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所以,品社课程要想贴近儿童的生活,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品德形成、能力提高的载体,有赖于教师准确地理解教材,有效地整合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发教材、创造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特点,提高课堂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实施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学科课程生本化是广大教师践行课程理念的自觉追求。多向度统整,可以在课程规划与设计中拓展儿童发展的空间;多维度编织,可以在课程实施和创生中唤起儿童沉睡的潜能。唯有将课程目标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重建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把儿童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的"可能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田丽屏 《亚太教育》2022,(1):181-183
关注儿童日常生活,才能切实关注儿童的生命,让儿童幸福生活就是让儿童的生命获得生长。幼儿园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各类活动。课程应该随幼儿生活的流动性、变化性紧跟儿童需求。只有让幼儿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课程,幼儿才会充实、快乐,才能切实收获幸福的童年。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热门话题。生活化是思品课程改革的真正归宿,生活化是解决以往思品课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让儿童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认识生活。通过密切联系儿童  相似文献   

12.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本文以心动不如情动,情动不如行动为切入点,对小学品社、品生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品社课堂,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成为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从本文中的几点才能使课堂活动做到有效。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生品社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生品社课的魅力所在.本文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构建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过程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生品社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生品社课的魅力所在.本文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构建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过程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品社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过去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现成的理论多于学生本体的感悟,空洞的说教多于实践的体验,方式方法比较呆板。现在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全新的观念,整体视野的开放,使现在的品社课程更注重儿童的生活,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真正实践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从而使小学生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不再被动。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的有机整合,使品社课堂充满活力,集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于一体,既易被小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有效增强品社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力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18.
郭艳秋 《辅导员》2014,(22):60-61
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不能简单以文化课的评价来考核学生。小学德育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以促进儿童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与情感的发展。将品生教材与信息技术恰当结合起来,更会引起学习主体在学习情感和学习精神面貌上发生变化,体现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品德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的倾向,鲜明地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些理念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