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念母之情结。母爱是最伟大的,是天地间最为高尚的爱。而如何讲好《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着重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抱母亲》文字简洁质朴,情节也平淡无奇,写“我”在医院照顾病重的母亲,护士换床单时“我”抱母亲,结果却因用力过大而险些摔倒。这次意外让“我”发现,原来母亲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轻得多,这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母亲居然这么轻!可是为什么在“我”的心中却力大无穷呢?  相似文献   

3.
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时下那些教学目标芜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复、教学媒介过多、教学方法花哨的语文课,于永正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可谓返璞归真,平淡至极,简约至极.但简约而不简单,"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约背后,是于老师对母语教学规律的自觉尊重,是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的自然体现,更是于老师真实、朴素等人生大智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5.
张新华 《山东教育》2005,(19):66-67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禅学家。平易、简洁、随和、诙谐是于老师的风格,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就能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在平易之处见到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平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浓浓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  相似文献   

7.
魏琼 《新课程研究》2007,(12):38-39
苏教版第8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人  相似文献   

8.
课文记叙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来换床单,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母子之情。在教学中,我找准引读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引言,巧妙运用引读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巧用引读,激情导入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9.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和母爱的伟大。  相似文献   

10.
一直都被这篇课文感动着。作者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抱母亲,来传达内心对母亲的感激,用朴素却饱含真情的语言娓娓道来。母爱,直抵心灵!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关注细节,用心灵去触摸语言,让爱温润,让爱弥漫。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朴实无华的散文。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本文从"抱出了意外"、"抱出了感恩"和"留下了感动"三部分出发,拟对该散文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唯有高扬主体之魂,调动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得以升腾;唯有吮吸言语之汁,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才能得以升格;唯有浸润情感之泉,直抵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3.
莫雪莲  李慧 《广西教育》2010,(10):61-63
一、诗意导入师(深情讲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任你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生齐答)母亲!这种爱,叫——(生齐答)母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母亲、母爱的文章,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4.
“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其实我想更懂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一个人坐在窗台前,听着随身听里流淌出来的歌词,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5.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 中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新课 1.品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起读!(第一次抱母亲)课题中有三个词语,“第一次”、“抱”、“母亲”,你想强调哪个词语呢?(指名说、读)→第一次:是呀,作者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母亲:听得出,你对母亲怀着深深的爱意。→抱:这一“抱”,抱起的是儿子深情的回忆,无尽的愧疚。→你们看,一个课题,只要用心体会,就能读出这么多的感觉和韵味。来,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8.
赵秉苓 《快乐阅读》2013,(30):76-77
教材分析:课文主要是讲述的妈妈生病住院,在护士换床单的时候,我抱起妈妈,发现妈妈不像我想的那么重,让作者想起了小的时候,妈妈用这么瘦弱的身体挑那么重的担子,让作者心中非常的难过愧疚。作者提出要自己抱着妈妈睡,当母亲睡着的时候却发现母亲的眼角流着泪水,通过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牢固树立"文本为我所用"的思想,活用文本,在体悟文本中实现全面的创新(文本的创新、课堂的创新、学生的创新),积极营造"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20.
念玲 《陕西教育》2006,(6):39-39
一、导入 1962年冬天,正值我国自然灾害时期,作家峻青先生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一场及时的大雪,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一篇散文——《第一场雪》。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第一场雪,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板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