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目前少儿时期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入手,对家长教育少年儿童传统方法提出质疑。在质疑的同时,指出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不同需求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行为楷模,陪伴和投入孩子的活动,尊重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绩,由此强调赏识和陪伴是对少年儿童最佳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张娟 《早期教育》2000,(12):2-3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到了,对这个孩子们期盼已久的节日.许多家长都为孩子作了精心的安排.其情融融.其乐也融融。毫无疑问。“六一”儿童节为亲子交流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在很多平常的日子里,家长给予孩子的欢乐时刻也这样多吗?“妈妈.我可以抱抱你吗?”——1999年9月份,江苏省南京市的《金陵晚报》以此为题,对都市孩子的情感需求问题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2/3的家长平时没有注意好好地陪孩子。以致于一些孤独而又缺乏父母爱抚的孩子.常常在少有的亲子交流中表现碍手足无措.有人提出现在的孩子由于跟父母的疏远,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肌肤饥饿综合症”。其实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更没有人不想花时间去陪孩子,但是成人世界的烦恼总是让家长们在不经意中忽略了孩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黄小燕 《教师》2014,(2):47-47
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宠爱,很多家长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我们在看到孩子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发现由于家长过多的呵护使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品行,出现过分自私.不愿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快乐分享等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而家长却出于某种原因把玩具拿走了。这时.有的孩子不吭声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停。许多家长都喜欢前一类孩子,认为这类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后一种孩子却太“犟”,不听话.因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和批评.  相似文献   

5.
尊重幼儿的好奇好问行为 孩子与家长的经历不同、思维不同,在看待问题上,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视角.有时这些视角让很多家长觉得很奇怪、不可理解。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时.很多家长经常是还没有认真听完孩子的问题,就粗暴地制止孩子。采取这种做法的父母,虽然免除了孩子带来的一时麻烦,但却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孩子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家长又怎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呢?因此家长应呵护孩子好奇好问的良好品质,并加以鼓励和耐心引导。  相似文献   

6.
每逢暑假,孩子开心,家长忧心。孩子觉得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家长担心暑假把孩子放“野”了,甚至学坏了。孩子的心情、家长的心情都可以理解。我们想帮助家长分析一下暑假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利于孩子过好暑假的建议,供广大家长参考。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们的暑假可能出现以下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孩子生活转入新开端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感受、新的动力,此刻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3.孩子感到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用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诱导孩子,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惰,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4.老师家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提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5.孩子在困难、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  相似文献   

8.
《父母必读》2014,(10):14-15
徐凡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儿童心理学专家。孩子生病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父母什么样的状态对孩子的病是有利的。孩子的病可能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在一个自然病程中,有一个阶段孩子会比较难受。如果家长很焦虑,给孩子传达的是负面的信息,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张晓冬 《教师》2011,(19):110-110
幼儿教育是指在3至6岁年龄阶段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很多家长往往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情感沟通。只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了良好品质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上教师及家长应从孩子内心需求作为出发点,敢于“放手”.多给孩子提供与教师、与家长、与同伴沟通交流、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交际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育》2010,(9):6-7
孩子入幼儿园后.家长们往往如释重负:好了,难题总算交给了老师!好像自己成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其实.家长不应该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老师.而自己做“甩手大老板”。  相似文献   

11.
有关方面曾对各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作过统计: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约0.2小时。研究者通过对中国某幼儿园100名6岁儿童的家长问卷调查发现,有86名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什么活都不做,有9名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长的催促下偶尔做点家务活,有5名家长反映孩子在家能帮助家长做家务活。哈佛大学学者在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爱于家务的孩子与不爱于家务的孩子相比,成人后失业率比为1:15,犯罪率比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专家认为,要让孩子热爱劳动,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模仿家长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逐渐养成劳动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高凌 《早期教育》2000,(12):12-12
女儿今年五岁.“被期负、受委屈”是她常向我哭诉的话题.那么,孩子被欺负后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家长应学会“冷处理”,帮助孩子分清对错。孩子被欺负后,一定感到非常委屈,这时,家长千万要冷静.不要亲自介入纠纷,而应让孩子说明原委,分清对错.并帮助孩子思考对策,让孩子学会用说理和机智.为自己争回公道。  相似文献   

13.
早教     
《母婴世界》2013,(6):146-147
首先,家长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宝宝为什么这么喜欢玩电脑和手机游戏?两岁的宝宝怎么会玩手机和电脑游戏?家长教会孩子上电脑和玩手机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家长给孩子做的榜样又如何?其次,家长能保证在孩子面前不上网玩游戏,孩子就不会玩了。还有。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远离手机电脑。家长多陪孩子玩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游戏,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改变,家长榜样的力量最重要,坚持两周后,宝宝玩手机、上电脑的欲望就会慢慢的淡化,好习惯就会养成。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2008,(7):92-96
专题1.多方准备,迈好入学第一步 新生入学后,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生活自理能力差,时间观念弱,不善于与老师沟通;许多孩子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家长并不明白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不知道孩子入学后的实际困难。往往注重提供物质条件而忽视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有的还提出许多新的学习要求,加重了入学适应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宕岩 《家长》2009,(8):47-48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后,家长就可以针对孩子的特点,找到替代玩网络游戏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6.
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祖父母或亲友,家长只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很少抽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交谈。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有的家长外出打工。直接寄钱给学生租房住,不给班主任留电话号码,他们的孩子几天不到教室老师也无法与其联系,造成管理失控。这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教育,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出现对立情绪;或敬而远之,或当面顶撞。  相似文献   

17.
王晓娟 《教师》2014,(8):55-56
所谓家长倾听行为,指的是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想法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的过程。针对很多家长提出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教、家长不知所措的问题,设计家长倾听行为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幼儿家长的倾听行为表现为家长失聪、片面倾听、虚假倾听、缺乏倾听方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教养观念落后、儿童观不科学、教养方式不恰当等。  相似文献   

18.
木浚 《家长》2011,(6):16-17
随着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单亲孩子。父母离婚后,孩子会感到焦虑与不安,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孩子就会出现自卑、充满敌意、偏执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四川日报讯:“六一”儿童节,有一群这样的家长,他们通过参团或者自驾游的方式带着孩子去参观一套价值400多万元的豪华度假别墅,希望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激发孩子成功的欲望。且不说孩子能否真正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单是家长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孩子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隐形的精神伤害。  相似文献   

20.
宕岩 《家长》2009,(Z2)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后,家长就可以针对孩子的特点,找到替代玩网络游戏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