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教育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蕴含在国民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发挥本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在课内、课外处处体现人文教育。下面把我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常用的几种资源简略作一个介绍。  相似文献   

2.
王永平 《考试周刊》2009,(52):161-162
对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带有很多孩童特点,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精神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括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因此,对八年级学生应注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会认识历史,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的总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灾害科学教育的意义据报载,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年仅10岁的英国女童小蒂莉,看到海水泛起“很多的泡泡”,随即告诉妈妈说将有海啸。因为她的一句警告,沙滩上数百人保住了性命。为此,英国媒体赞誉她为“海滩天使”。小蒂莉的这份警觉,得益于她从地理课上学  相似文献   

4.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 学习型”教师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本课  相似文献   

5.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追求。以下是笔者在“区域的故事”一课里的“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教学中所做的教学情境创设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凡此种种,充分表明创新对一个民族、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季连忠 《文教资料》2005,(26):65-66
中学《历史与社会》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获取一定的社会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和技能。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历史与社会》知识有关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让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让学生具备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8.
乡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历史与社会》包括了大量的乡土教育内容,本文就如何认识、诠释和做好乡土教育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严长根 《贵州教育》2008,(15):44-45
人教版初中新课程<历史与社会>,除传统的历史学习内容外,还增加不少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礼义的总汇,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根.让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在今天得到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是教育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德事例,寓美德教育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之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品.……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三维目标之一,说明情感态度在教学中的的重要性。教师的教案中常见有情感目标的设定,但在教学中能真正落实的几乎没有。情感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陈中待 《考试周刊》2009,(11):174-174
新课程要求教学者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挖掘潜能。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无疑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新课程(以下简称社会课程)实施已有一年,半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到本市一些县(市、区)的八年级进行教学调研(包括一次集体教学调研),获得了一些第一手资料。调研表明,我市的一线老师们怀着极大的热诚参与新课程的实验,并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不少值得肯定的成绩,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学生对社会课程的认同度较高等。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能创造性地穿插相关内容教材使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相关教材内容的穿插渗透,往往是见缝插针的,但其收效却常常是出乎意料的。下面谈一下我在小学《社会》课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学科愈来愈表现出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群体(终生教育方面)等等的多元化趋势。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探讨适合国情的学科教育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就是学对历史学科教育规律的研究成果之一。这本作除了具有系统性、理论性、时代性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应用性。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和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书的理论和方法,更能促进在教学中解决以理论指导实践,将实践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即理论层面)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将此书作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阅读该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予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浅析有效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历史与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对如何进行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不仅是一门文化知识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索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讲的就是育人要以德为首,以做合格的人为本,这就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是夯实基础,夯实文化课学习的基础,更要夯实做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而教师互助合作需要一个基础平台,笔者认为这个基础平台就是学科年级备课组的活动。因为通常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具体的、过程性的,经常化的,是一种即时性的问题,解决这类的问题需要同学科教师之间经常的交流,或者要进行专题的探讨,也就是说教研活动要经常化、即时化。年级备课组活动以其解决问题时效性强、获得效果佳而有效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满足教师这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图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更是把图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在教材中的份量。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表达方式上明显已由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图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重新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去发展学生的智能。在此,笔者仅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为例,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我对图片教学的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年担任《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有幸成为该综合课程一线的实践者。在边学边教边思的过程中,感受到课程设置的深远意义和担负的重任,既为课程的先进理念和教学中可喜的变化高兴,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为了实施义务教育法,我国进行了第一轮课程教材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实施统一教学计划、使用统一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局面,从全国统一课程(教学计划)转变为国家教委、上海市、浙江省三套课程并存。其中,初中阶段国家教委历史、地理分科设课,上海市、浙江省开设综合社会科课程,不再设置历史、地理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