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许晓霞 《新闻世界》2011,(10):74-75
地市广播电视报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兴盛的产物,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延伸。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市广播电视报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如何谋求自身发展?唯有创新。创新,是振兴地市广播电视报的必由之路。从创新地域特色,创新服务特色,创新经营特色等方面,使地市广播电视报服务受众更胜一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播电视报作为案例,深入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模式,首先对新媒体给广播电视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广播电视报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科学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邓国超 《新闻窗》2013,(6):22-25
新媒体时代的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这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的纸媒,21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新的变化,2005年成为拐点,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逐年萎缩,全国大多数广播电视报走向衰落,入不敷出,陷入了困境。创新广播电视报经营,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报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代广播电视报经营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吴锋 《传媒》2012,(5):38-4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中国电视业的勃然兴起,广播电视报迅速发展,鼎盛时全国约有广播电视报300多家,每期总发行超过5000万份,占同期全国所有报纸总发行数的l/7。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广播电视报的功能被削弱或替代,面临的发展压力日益巨大。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报刊业转企改制的滚滚洪流中,许多广播电视报投身其中,却发展曲折。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如何对广播电视报进行重新定位,创新经营模式,改变内容风格,并逐步适应报社转企改制的发展大势,让广播电视报重焕生机,成为了本期《报业观察》栏目所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吴旭芬  刘剑 《视听纵横》2010,(4):118-119
广播电视报由于受出版周期、版面容量和自身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在报业中处于弱势群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报目前单一倚重广告、发行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更是遭遇发展瓶颈。从一些广播电视报的实践来看,活动营销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庄岩 《视听》2016,(11):146-147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繁荣的广播电视报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国内广播电视报发展滞后与其长期桎梏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生产成本和实际收益的不平衡也是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全媒体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应对机遇,实现新时期的转型,是广播电视报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践与创新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媒介大家庭中,广播电视报越来越处于劣势,发行量从百余万份迅速下滑到几十万份甚至是几万份。与读者的“移情别恋”同步,广播电视报的广告客户也纷纷“转向”,广播电视报又必须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广播电视报如何走出困境并寻求自身的发展?本文拟从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介联手,从而实现借势发展这一视角进行探讨。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体联手,可以大大加强对某一新闻或问题的报道力度,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报自身的影响力,这对素有“小报”之称的广播电视报而言,更显重要。从1999年开始,《…  相似文献   

8.
荆婵 《青年记者》2008,(12):112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边缘媒体,在晚报都市报的挤压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很多人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意义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最终将淡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广播电视报不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广播电视存在一天,广播电视报就有其生存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广播电视报重新走近百姓,走人家庭.下面我们就从石家庄广播电视报<声屏之友>的改版成功来分析一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邓传功 《新闻世界》2012,(6):107-108
本文以《亳州广播电视报》的成功改版为样本,就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报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求变,以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谋求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边缘媒体,在晚报都市报的挤压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很多人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意义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最终将淡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广播电视报不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广播电视存在一天,广播电视报就有其生存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广播电视报重新走近百姓,走人家庭。下面我们就从石家庄广播电视报《声屏之友》的改版成功来分析一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广播电视宣传延伸和补充的广播电视报也日趋成熟。从过去单一的节目预告单发展成一张立足声屏、辐射社会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家庭服务类综合性报纸,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副刊的崛起。广播电视报副刊的兴办,使之从附属于广播电视的传统定势中解脱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增强了竞争的活力。在当今越来越多的日报、晚报乃至各种行业报纷纷抢占广播电视园地、广播电视报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势下,如何办好广播电视报的副刊,在内容的取舍和版面栏目的设置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使广播电视报扬长弃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成了摆在广播电视报编辑记者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本刊特编发《湖南广播电视报》楚望霓、《江西广播电视报》吴文滨、田海宏三位同志撰写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广播电视报副刊的特性、地位、功用及发展前景作一番探讨,供从事广播电视报采编工作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云 《新闻采编》2007,(6):40-41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城市广播电视报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改革与创新,拿出绝招,办出特色,开辟出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打造市民喜爱的广播电视报?这一直是我们每  相似文献   

13.
突破瓶颈 拓展空间——浅议广播电视报的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莉 《声屏世界》2009,(9):42-43
在报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广播电视报如何突破"瓶颈",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呢?笔者认为,广播电视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时代命题,从被动应变转为主动求变,从同质化竞争转为差异化竞争.  相似文献   

14.
苏鹏 《新闻采编》2009,(1):33-34
广播电视报是服务于广播电视系统的行业报,也是服务于家庭的纯个人订阅的娱乐报,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报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快速成长和辉煌,由于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也出现了行业性衰退。广播电视报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促进广播电视报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成松  孙力 《传媒》2000,(2):27-29
安徽广播电视报如同所有的省级广播电视报一样,曾经有过发行量超百万份的辉煌,但在报纸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尤其是各地市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以后,省广播电视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刘剑 《视听纵横》2008,(5):116-117
广播电视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竞争的加剧,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眼云烟,面对竞争的大风大浪,广播电视报自身的不足显现无遗,许多广播电视报面临生存危机。这是激烈竞争环境中,所有广播电视报都面临的“阵痛”。  相似文献   

17.
聂振凯 《新闻世界》2011,(1):137-138
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发展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本文基于对新世纪以来广播电视报研究论文的分析,总结当前广播电视报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以期更好地把握研究规律,发挥理论研究对广播电视报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力 《声屏世界》2017,(7):45-47
文章以安徽广播电视报社的探索实践为例,提出了广播电视报"精准定位、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即办报定位坚持围绕广播电视宣传不动摇,突出带"电"优势;紧盯百姓娱乐生活生活需求,体现服务创造价值.发展战略上,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新媒体内容;着力打造包括新媒体在内的立体办报架构,构建媒体融合格局.最后得出精准的内容定位、 新媒体模式的创新、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报在新媒体时代的着力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广播电视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普遍缺乏优秀人才,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报事业的发展。笔者根据在广播电视报多年的工作经历,提出了如何突破广播电视报人才队伍建设瓶颈的几项举措。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广播电视报从80年代初期到目前已经历时近20多年了,从最初的繁荣发展到现在各地城市广播电视报市场份额总体上不同程度地萎缩,广播电视报流变与发展的轨迹十分清楚。笔者认为,广播电视报将进入“大分化”时期,随着所谓“上层建筑行业”不断地市场化、产业化,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中,将会有一批基础差、规模小的广播电视报被分化淘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