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子龙  杨实 《新闻知识》2002,(11):36-38
近年来,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体逐步走向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众媒体争相做起了“名人菜”,尤其对影视圈、体育界人气较旺的名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当今媒体在内容上的多样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媒体的“争相关注”下,名人的“隐私报道”已呈泛滥之势。媒体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名人“隐私报道”,成为应慎重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名人”是吸引眼球的一个代名词。利用“名人光环”、“名人效应”带动图书的热销,早已成为出版策划人的惯用法宝。名人书热销不减,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与隐患,本文就其一些负面影响作一探讨。一上世纪90年代初,名人书大规模出现。名人书一般分为两类:“出名人书”和“名人出书”。不可否认,名人类书在畅销书中占据不小的份额,然而当下,名人书(名记者、名主持、演艺圈名人、体育明星、某一时期的焦点名人等等相关的书籍)大有“滥”的苗头。尽管曾有媒体断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视野下的"名人博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苏芬 《青年记者》2007,(10):95-97
目前国内的博客数量正呈几何级数增长,新浪网推出了“名人博客”,这引起网络界的“骚乱”——赞誉不少,漫骂也很多。新浪“名人博客”凭借“名人效应”和“名人的规模化效应”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注意力经济时代,"名人"是吸引眼球的一个代名词.利用"名人光环"、"名人效应"带动图书的热销,早已成为出版策划人的惯用法宝.尽管曾有媒体断言"名人出书"已是明日黄花,但是出版商、相关"名人"依然乐此不疲,2003年,名人书仍是出版界热点,销售不减.名人书热闹了十年,现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与隐患.  相似文献   

5.
李福杰 《青年记者》2002,(7):26-26,41
篇新闻报道能否成功,采访成败至关重要。尤其是访谈类新闻的写作,当被采访对象是高级领导干部、艺术家、知名教授或著名企业家等“名人”时,成功地组织采访显得更为关键。所谓“名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作忙,时间紧。二是大多在某一领域内有着较高的造诣和成就。三  相似文献   

6.
"名人"闲话     
有一次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小姐聊天,她说在美国听到人们对“名人”有一个很刻薄的比喻,说名人是“一个美丽的充满臭气的气球”——此说无法考证,但是我觉得,对于完全依靠“包装”的明星人物,真可谓入木三分。“包装”其实是一个很媚俗的贬义词,把“包装”这个词用在好端端的人身上,我觉得是一种贬抑和侮辱,甚至是对人的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企求通过精心的“包装”赢得观众,也是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真实、真诚地面对观众的人,为什  相似文献   

7.
名人故居如何出"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群明 《中国博物馆》2004,(4):32-32,86
本文指出“新”是名人故居的生命所在,从名人故居的宣传内容要不断出新,宣传形式要不断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了名人故居不能为历史而历史,文章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魅力——网络流行语“井喷”的社会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流行语发展到今天早已突破了最原始的以电影或电视剧经典台词为出处的诸如“做人要厚道”、“打打打...打.打劫啊”之类的1.O阶段,和以QQ、MSN签名为来源的2.0时代,而进入了以名人(至少是网络名人)名言和单字流行语共存共荣的3.0时代。  相似文献   

9.
喻国明 《传媒》2002,(2):22-23
所谓“帕帕垃圾”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帕帕垃圾”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 一、“帕帕垃圾”报道是明  相似文献   

10.
为下一代做点事感到欣慰──“岁月丛书”编后刘朝兰两年以前,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为响应江泽民同志弘扬主旋律的号召,拟出版一套向青少年读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实文学作品。考虑到各地出版的同类作品中,有不少是有关领袖、名人或领袖、名人的后代撰写的,我们决定“...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发展到今天早已突破了最原始的以电影或电视剧经典台词为出处的诸如"做人要厚道"、"打打打…打.打劫啊"之类的1.0阶段,和以QQ、MSN签名为来源的2.0时代,而进入了以名人(至少是网络名人)名言和单字流行语共存共荣的3.0时代.  相似文献   

12.
经常看到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只寥寥几笔,其神态便跃然纸上,即使比起人物本人的照片来,恐怕也栩栩如生得多。何故?是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神”,也就是人物的个性“特质”。其实人物报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印度尼西亚又发生地震,这是一条让人揪心的不幸消息。可有的媒体仍觉得不够劲、不过瘾。4月1日的《环球时报》转载了美国“政治漫画网”的一幅漫画——《败兴》,说的是媒体扛着采访设备兴冲冲赶到海边,却颇失望地报道:印度尼西亚又发生地震,但没发生海啸——这不由使人想起一则耳熟能详的外国“名人轶事”:一位名人路遇一位乞讨的母亲,听说她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事后,有人告诉名人:你上当了,这孩子根本就没有病,是他母亲骗人!谁知,名人不仅没有懊恼,反而非常高兴地回答:哦,孩子没得不治之症,这是我本周听到的最好消息!相…  相似文献   

14.
学刊约我给“名人书缘”栏目写点东西,实在有点惶恐。首先我哪里是什么“名人”,不仅跟名人沾不上边,甚至见了所谓红得发紫的“明星、名人”,也常常退避三舍。正忧郁间,突然电视里出现了香港当红的大明星、大名人刘德华的一则广告“有情人早晚是名人”。原来当名人也不难,只要对他推销的产品有情。是有情人,则早晚是名人。如果对书有情、有缘,是书的有情人,岂不是比刘德华推销的“名人牌牙膏”还要高雅一些。早晚成为“名人”,不也就“当之无愧”了。想到此,倒也心安理得了。  相似文献   

15.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16.
“名人”档案大有开辟的前景和可资利用的社会价值,应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收集工作。一、收集“名人”档案的必要性建三江管理局在开发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模范英雄人物。无论1956年的老铁道兵、1958年的十万转业官兵屯垦戍边,还是1959年的山东、内地青年支边;无论大批天南海北的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还是北大荒第二代的拼搏奋斗,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许许多多有突出表现、成绩斐然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7.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4):99-106
名人情结不可无:名人、领导与学林图书 我在介绍“学林”的“青年学者丛书”时,曾经说过,我们当时提了一个口号叫做“不薄名人爱新人”。意思是在尊重名人的同时,努力为当时尚无名气但很有前途的新人做一些扶持的工作。那时强调的是“爱新人”的一面。这里,回过头来,想说一说“不薄名人”即尊重名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颇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8.
文心  孙茜 《编辑之友》2004,(1):19-22
有人称金丽红是制造畅销书的“梦工厂”的幕后操纵者,有人称金丽红是出版名人书籍的“第一人”,有人称金丽红是能给图书算命的“金大仙”。金丽红为何能一部接一部地推出畅销书,获得业内人士如此的赞美呢?我们亲自登门拜访了金丽红老师,并结合有关资料尝试从“我”的角度对她做  相似文献   

19.
这是“璩美凤录影带”事件后,又一次全民参与的绯闻消费的狂欢。“性、谎言、录音带”——官场和名人的玻璃化效应,以及公众权力的奇特泛化,是数码传媒时代馈赠我们的礼物。没有人能抗拒  相似文献   

20.
如今,人们看报、看电视新闻,不再只是想知道那些硬梆梆的消息,劳碌之余,通过读报获得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情,这是很多读者对于报纸的期望。 近两年,文化娱乐新闻所占版面越来越大,形式、内容异彩纷呈。强调趣味性、休闲性,对于这类报道来讲有其道理。但随之而来的捕风捉影的所谓“八卦新闻”逐渐被很多读者所厌弃,以挖掘名人隐私为己任的“狗仔队”也使一些文化圈、演艺界的名人大为头痛;娱乐新闻隐私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