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3.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可谓  相似文献   

5.
侧面烘托法,指的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借云画山","借柳画风"。  相似文献   

6.
<正>“虚与实”在写作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是看得见、摸得着、具象显形的人和事物;“虚”是抽象的,需要想象和模拟才能感知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见识和意蕴等。好的作文在生动感人的事实叙述之外,讲求灵感闪现和顿悟发掘,这样行文才能境界超脱高妙、令人激赏。山之气质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气韵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人之精神写不出,以领悟写之。领悟是什么?领悟就是“实”化“虚”的认识和发现,是“虚”处穿插“实”的作文秘诀,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收获,  相似文献   

7.
一、选准角度,以鲜明闪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就像照相,对同一景物,最佳的角度只有一个,即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个角度。“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角度总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一个  相似文献   

8.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9.
从侧面切入     
董新明 《学语文》2004,(11):87-88
从侧面切入,是考场作文夺高分的重要笔法之一。古人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一论断就是对侧面切入所作的精要概括,变换视角,侧面取影,借此写彼,才能将要叙写的人和事物写得具体可见,活泼多姿。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10.
从侧面切入     
从侧面切入,是考场作文夺高分的重要笔法之一。古人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一论断就是对侧面切入所作的精要概括。变换视角,侧面取影,借此写彼,才能将要叙写的人和事物写得具体可见,活泼多姿。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11.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在叙述事件或描写人物中,既有写实内容,又有虚的配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能避免写人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虚以实为基础,没有实写,便无法虚现;实又往往需要虚来补充,来衬托。它们的共  相似文献   

12.
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宋代画院考试,要考生画“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无形,怎么画?于是有人借形,借蜜蜂蝴蝶围着马蹄翻飞来表现。“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这首诗描述的是一种作文描写技法——“借柳画风”法。这种方法的要领就是运用以实写虚的方法通过对可见可感的实物的描写去刻画不可触摸的抽象事物。本文将试图以部分课文和有关名篇的典例来诠释这种描写技法如何理解和运用。一、借相关之物,变无可写为有可写无形之物,因为无形,写起来便无从下…  相似文献   

13.
烘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也可用在写作上,“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14.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近代吴曾祺在他的《涵芬楼文谈·写景第三十》中也这么说:“更有一种正面不能写者,用旁面写之。譬如欲写水,先写石,欲写山,先写楼是也。”朱自清就是重点采用这一“旁面”写景法写《春》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他就以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写之;春天里的草花风雨的精神写不尽致,他就以草花风雨中的人鸟蜂蝶补写之。一、以游春踏青者,写草小草发芽了,春天回来了。所以当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那心情…  相似文献   

15.
<正>虚实相生,即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在这里,解释"虚写实写",可能大家难以理解,也难解释清楚。我们主要了解虚实结合到底包括哪些。下面结合鲁迅的《社戏》谈谈粗浅的认识。第一眼前与想象的虚实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就是实物、实景。眼见为实,心想为虚。比  相似文献   

16.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7.
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用于写作中可以更灵活地表现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本文首先以课文为例,介绍了"实写"与"虚写"的运用,然后从虚实结合、虚实互换两个方面,借助具体实例介绍了写作中虚实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题型虽然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之分,但从本质上无非就是两类:虚题和实题。虚题实写需要学生准确定义、化大为小,发散拓展、理性思辨;而实题虚写则要求学生把握特点、立足本意,联想立论、以小见大。从具体高考作文题入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虚实转换的方法,最终达到虚实相通的效果,在激烈的高考考场上打造高境界的作文。  相似文献   

19.
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思想,源于中国老庄哲学的"无有"论和《易传》的阴阳论。其主要内容为: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转化,即文学构思中的化实为虚和文学写作中的化虚为实;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相生,即以实带虚和以虚明实;文学活动中主体的虚静心态。对虚实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虚实的统一,更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应从老庄哲学的本义出发,从宇宙观的角度进行理解,即虚实统一是贯穿于文学活动全过程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理解虚实说还要注意,虚实统一,重在"虚"上,以虚统实,乃其内质。  相似文献   

20.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我国的诗歌中运用广泛。虚与实的关系有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和侧面为实,正面为虚等五种。中学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