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娟  马翠萍 《宁夏教育》2000,(12):20-21
思维与语言是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结果。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能用比以前更有效、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化。”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进行科学训练,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一书详细描述了大数据对各方面所带来的变革与影响,尤其是"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论点,无疑对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书中所述"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是革命性的,是否会颠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从大数据以及因果思维的哲学本质出发,分阶段阐述大数据对因果思维所带来的影响:从短期看,大数据将削弱因果思维,转而注重相关思维;从长远看,大数据则会增强因果思维,并将使因果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3.
因果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文章在综合近些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学前儿童因果判断的影响因素、儿童因果机制的理解、学前儿童因果关系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综述,并对今后设计和开展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书面言语是最精心组织的言语形式,要求儿童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是一种复杂而又真实的思维活动。本研究以我国1800名小学生的作文为研究样本,使用人工标注、信息自动检索技术和描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儿童的因果表达特征,并以此探究儿童因果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发现:第一,儿童的因果复句表达虽然整体上随年级递增呈上升趋势,但各年级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第二,面对不同认知复杂度的因果表达,儿童在书面言语中倾向于说明性因果表达;第三,儿童在因果表达上存在"五年级现象",即五年级儿童对因果逻辑表达更为敏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小学生的语言教学提出了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儿童表达能力训练做了一点初步的探索。 一、在看图认数,看图计算中,训练儿童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对刚入学的学生,在看图认数、看图计算中,就要教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要注意培养语言的完整性。如在认识数1—3时,教师挂出图片问:“桌上有几台电视机?”学生往往只回答“3台”。这种回答是对的,但不完整。应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一、训练项目因果思维二、训练导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出现,都会有各自的原因.没有原因,就不会产生结果.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中永恒的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也纷繁交织.文章写作是做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因此,在写作中运用因果思维的技巧,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从而准确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因果思维,是指在写作时,通过对涉及论题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分析,由因溯果或由果求因来证明文章论点的思维方式.其特点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结果的各种内容、形式和现象的分析,探究出决定事物结果的原因.运用因果思维常见的失误是主观武断,以致造成  相似文献   

7.
遗传分析推理题是运用遗传学原理或思想方法,根据一系列生命现象或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解决相关遗传学问题的一类题型。该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因此在高考中常常作为压轴题。因果颠倒作为一种倒过来想的创新思考方法是指对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从作为结果的事物乙出发,倒回去思考作为原因的事物甲,以及思考事物乙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设想。本文旨在利用因果逆向思维归纳解答遗传分析推理题的思维模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速度。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问题"不断地被认识和解决,教育实践和认识活动也就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围绕"问题"展开的思维活动中,人们常常探究教育中的诸多因果联系,只有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有着更深刻透彻的认识,才能对教育"问题"进行确效的控制.可以说,对教育中各种问题因果联系的探究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起点.那么,人们是如何思考教育活动中的诸多因果联系的呢?或者说,在剖析事物的因果联系时,传  相似文献   

9.
对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客观存在和重要性进行了解读,概括了当前学生地理因果思维欠缺的表现,总结了问题解决视角对地理因果思维培养的意义,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问题解决视角下地理因果思维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因果概念的历史并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基点,探讨了因果性的几种含义。通过对科学解释结构的分析,认为近代物理学中所探索的因果关系并不包含在“四因”中。而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宣称不得不放弃的因果律只是因果同一的决定论和日常思维中的动力因。从近代科学的兴起直到现代科学的进展,科学家一以贯之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的因果解释。如果放弃了这种因果解释,那就等于放弃了认识自然的企图。  相似文献   

11.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是他的哲学认识中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它在认识方法的层次上 ,将经验推理的性质、特点和局限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使经验哲学获得了更能显示其本质特征的新的涵义。但是 ,休谟把因果联系仅仅看成是观念之间的习惯性联想 ,走向了唯心主义决定论 ,又由于他否定理性思维的指导作用 ,人们就无法揭示事物背后的因果必然规律 ,这就会理所当然地导致非决定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刑法因果关系问题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必然要面对而不可回避的 难题。认识刑法因果关系的方法和步骤、条件与原因的区别、刑事责任与刑法因果关系等问题,对正确把握刑法因果 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阐述以增进对刑法因果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作文教学中的因果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果思维是人类认识史上最具魅力的思维之一,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思维活动。探究因果思维对提升作文构思能力的价值与机制,分析作文过程中因果思维的基本思考路径,构建因果思维写作的课堂操作模型,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他山石     
论语文教学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展思维是语言训练的要求。语文教育中的思维训练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是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语言和思维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真正做到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和思维发展的高度统一。 一、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儿童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因为X所以X"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因果复句。依据内部逻辑关系的强弱,可将此类因果复句分为真因果关系复句和模糊因果关系复句。真因果关系复句是具有客观因果联系的关系复句,逻辑性强。模糊因果关系复句是逻辑关系模糊或不存在,只是借用因果复句框架进行陈述、强调或敷衍的复句,逻辑性弱。语用上,"因为X所以X"具有语言简明,交际高效、转移重心,强化情绪、敷衍应答,结束话轮三方面的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常使用因果关联词语单用、连用的形式表示复句的因果关系;韩语则是单靠一个词语(接续词)表示复句的因果关系,这使得汉韩语言中的因果关系表达方式在语义、感情色彩、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韩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因果关联词语时出现的偏误比较多。不过对此的偏误研究较少,所以研究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因果关联词语的偏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1"因果"关系的认识发展历程1因果(causal)概念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可以说因果概念是人们应用最为频繁和广泛的概念之一.柏拉图就曾在他的对话录中指出,"凡生成者必由某一原因而生成".事实上,柏拉图不仅赞同"因果关系"的有效性,还常以此作为其进行推理的基础.相较而言,亚里士多德对因果关系的看法比之柏拉图则要来得更为丰富些.特别地,亚里士多德在对原因关系(仅与"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王雪平 《小学生》2010,(4):61-61
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他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把握住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8):184-185
《摇篮里的科学家》介绍了儿童怎样了解人、怎样认识事物、怎样学习语言及科学家对儿童思维和大脑的认识,结合现实可以得出儿童具有强大的认知能力,成人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地理事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推断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因果联系推理法。因果推理法是地理推理中常用的综合推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