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小说在“80年代”与文革的关系描述上表现出对历史连续性的尊重,显现了鲜明的当代史意识.“80年代”与文革的连续性在文本中大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将影响甚至左右80年代的一些思想资源追溯或归因至文革时代;二是这些作品或浅或隐地指出由于思想意识的滞后性,文革期间所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继续残留到80年代,影响了80年代的社会生活.1990作家对于文革与“80年代”历史连续性的重新认识使其在叙述过程中将历史充分复杂化,在明确特定历史时期主导性特征的同时,获得对历史更为全面多元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的历史小说中,儿童视角叙事是一种崭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儿童视角在作家进行历史想像与历史书写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非群体、非社会化的极具个性化的限知视角是叙述载体的“弱化”和作家叙事策略上的有意“撤退”,在叙述家族、文革等历史时,儿童视角常造成一些未经阐释的“有意味的空白”,常以叙述之轻表达生存之重,是作家历史叙事中的另一类叙述法。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了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批作家汇聚重庆,重庆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成了日军袭击的主要目标。日军对重庆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不仅造成了大量物质财富的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创伤。作家们不断地用不同方式书写着这段记忆,通过记忆书写还原着这段历史。作家战时的体验与记忆因而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记忆与珍贵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孙会 《文教资料》2011,(35):11-13
“文革”历史不仅给儿童带来了精神、灵魂扭曲的创伤,而且一个错误时代的污浊的社会环境也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儿童小说对这类“问题儿童”的书写不仅仅是关注儿童主体的健康成长,也借助对“文革”历史的反思达到对历史偏执儿童文学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以冷峻的叙述姿态,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残酷,作品充满了血腥、恐怖和死亡的气息,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这种暴力倾向显然来源于作家的“文革”记忆,在“文革”时期度过童年岁月的余华,对发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灾难有着深刻的童年记忆。他以反叛传统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品质,迷恋于文学形式方面的探索,以民间立场的、个人化的叙述,展现充满精神梦魇的“文革”记忆,揭示历史的癫狂和荒诞,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6.
从维熙的“大墙文学”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1957年“反右”至“文革”的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处境的描写,重新审视并反思了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这其中也包含着作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论“文革”档案在编史修志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革”应否定,而“文革”档案则是国家宝贵财富,它为总结党和国家这段的历史留下沉痛教训,为了解“文革”的过程提供查考作用,为澄清“文革”中重大历史事件提供实据,给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留下无可替代的宣传教育材料。我们应当十分重视“文革”档案在编史修志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时期以来承德作家的创作状况作了总体描述。文章从每位作家的创作实际出发,将他们的创作与新时期以后文坛的发展潮流和承德这一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把承德作家这一创作群体划分为三代,并对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成就、美学特征和文化品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将他们的创作与满族文化和承德的地域文化特征相结合,对这一创作群体独特的文化意蕴给予了全面揭示和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与“现代文学三十年”之间的巨大差异,显然不是各自的生成语境所能充分解释的.而当人们注意到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同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之间的显著不同时,或许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产生更深的体会与理解.第一,当代作家与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的分离;第二,当代作家与社团成员、办刊人、刊物编辑的分离.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身份较为单一,由此折射出作家自身与当代文化可能都已经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突出的特征就是城市化,城市化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缩小”.对于作家来说,他想书写农村也会采取“自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记忆中的乡村的怀恋.而这种叙写就是作家的“个体”言说,他们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叙述自己生命的体悟,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乡村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本文采用埃里克森“同一性”及身份认同理论来阐述,作家如何用文学来还原“乡土”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以《后悔录》、《启蒙时代》、《河岸》、《古炉》等十五部作品为考察对象,将近五年来长篇小说中的"文革"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的"文革"书写这一"宏观"语境中,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来把握当代作家进行"文革"书写时的主体精神,进而反思其中传达出的某些不良的价值立场与文化意识,希望借此对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处理"文革"这一历史对象做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13.
"文革"是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格局中,以"文革"作为题材和叙事对象的小说是创作数量最多和涉及作家最众的一种小说类型。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并不能简单视为一般类型的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历史反思、社会群体记忆的建构、民族创伤情感的弥合等多重意味的文学命题。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来理论界和批评界对文革题材小说及其叙事的研究,分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不足,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肖敏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39-43,78
"文革"文学中后期呈现出严重简单化和封闭化的特征,出现了作者群的断裂。但众多后来新时期的作者都参与到"文革"主流文学的运作中,本文将从"文革"地上作者的分化和移位两个方面,来论述"文革"文学到新时期文学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5.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比照不同历史情势下的审美文化形态、布局和特征,可以揭示形成当下审美世俗欲望书写的文化动因:"五四"与"文革"后的两次解构努力;九十年代后来自民间的世俗娱乐之风。  相似文献   

19.
评论界尤其是国内,对《九三年》的评论意见大多集中于两个方面:一、它取材于法国大革命并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场景;二、雨果在这部小说中宣扬了超阶级的“人道主义”观。此外,也有人论述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及情节组织,但最后的归结点无外乎以上两个方面。《九三年》尽管有很多浪漫主义特征,仍被大多数读者和批评家当作一部“历史小说”。然而小说的“历史叙事”却不断地被“心理叙事”修改和置换,本文将讨论这两种叙事是如何运作的,也就是说,现实矛盾如何通过叙事得到想象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