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颖萍 《考试周刊》2009,(34):64-65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为了创设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艺术地使用了“加减法”。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曾经说过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 ,盖在于引导启迪 ,学生自奋其力 ,自知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看来 ,这种“滔滔讲说”在创新教学中是一大弊病了 ,相反学生“自奋其力 ,自知其知”则是在创新教学中趟出的一条阳光大道。在教学中 ,学生何以“自奋其力”呢 ?  一、在质疑中“自奋其力”创新教学的主导思想是“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疑为主轴 ,动为主线”。在“疑”这个主轴上 ,亚里士多德也不厌其烦地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缺乏情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便如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的关键是创设优美的情境。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看的。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夸美纽斯《教学论》)教学也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食欲”,使他们产生“饥饿感”。同理,在作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爱写作文,那就必须引起他们的食欲,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命题,是写作教学中的第一环,是学生在写作中接受的第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与能否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大关系。贾岛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眼目,眼目既明,则其人足可坐窥万象。”郑燮说:“题高则意高,题矮则意矩,不可不  相似文献   

5.
假如有人诚恳地说我书教得好,工作能力也强,这时候,我的心肯定会是一汪蜜池;假如这个人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一定会更加拼命地工作,“士为知己者死”嘛!以此类推,将这种对你的赏识加到你的学生身上,他们又会是如何地愉悦、欣慰呀!是的,这就是赞扬的艺术,是最近几年常被推荐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更早的,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所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赏…  相似文献   

6.
南宋诗坛,向来有“四大家”之称,但具体所指却说法不一。较早地作出这种排比的是杨万里,其《千岩摘稿序》说:“余尝论近世之诗人,若范石湖之清新,尤梁溪之平淡,陆放翁之敷腴,萧千岩之工致,皆余之所畏者。”此外,在《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等诗中,他也不只一次地说过“尤萧范陆四诗翁”这类话。尤袤则将自己排除在“四家”之外,他曾对姜夔说过:“近世人士喜宗江西,温润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高古如萧东夫,俊逸如陆务观,是皆自出机轴,亶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①陆游没作过这种排比,但以为自己逊于杨万里。其《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说:“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他们间意见之相左,无疑地体现着诗人们的自谦精神,但按南宋诗坛较普遍的看法,五人中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学生在课外与同学“侃大山”时,可以慷慨陈词,滔滔不绝;可同样是这些学生,有的在课堂上则常常是沉默寡言,一声不吭,这是怎么回事?课外思维活跃、能说会道的学生为什么到了课堂上却一下子变得表情呆滞、笨嘴拙舌了呢?仔细听听他们课外谈话的内容,不难发现,他们说的是他们自己想说的,他们说的是融入了他们的思想的他们的生活。有了生活,有了思想,所以他们能滔滔不绝;而课内他们必须抛开他们熟悉的种种生活,服从于老师的思想。老师指东,他们得说“东边出太阳”;老师指西,他们得说“西边下…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主宰一切”的思想误区,学生也往往是“师云我云”,长期下来,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施展创新才智,使他们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一句话,就是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角”。下面,我就培养学生的“主角”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提供质疑时机,唤起“主角”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可见质疑是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疑,乃学之端,思之始,容易引起定向反映———探究反映。有了这种反映,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思维从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籍华人李政道说:“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会提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将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中学生更应当牢牢地记取:读书贵在有疑,解疑其乐…  相似文献   

10.
邓拓在《不要秘诀的秘诀》(高中语文第六册)一文中,提出“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着,引用《庄子·天道篇》中齐人轮扁的故事,借以说明“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从而告诉人们读书应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轮扁真的有过“类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思想的萌芽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庄子·天道篇》原文,发现在课文引文后面还有一段文字,篇幅不长,抄录如下: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  相似文献   

11.
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汉斌 《中学文科》2005,(12):22-22
爱冈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帅:”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荇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瞢。”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敛果。那么,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刻板地读,死硬地记,做生吞活剥的书呆子。而应该让学生善疑多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疑,在阅读中多想问题,多提疑问。只有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矛盾,产生疑难,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其思维能力,增进他们的知识。不要怕学生对课文产生疑难,提出疑问。明朝陈献章说得好:“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又说:“无疑者,需教之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见长进”。  相似文献   

13.
王芹 《现代语文》2001,(7):42-42
“隐私”包括隐事和隐情。“隐事”指的是一些为学生亲见亲闻亲历的事件,这些事件与他们通常的理解和接受标准形成了冲突,从而淤积在心里成为“隐事”。“隐情”则指淤积在学生心底的情绪,如发生在男女学生之间的爱恋之情等,只能隐藏在心里。韩愈在《送盂东野序》中说:“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些隐藏在学生心底的隐事隐情强烈地寻求着表达的途径。于是,作课就最有可能成为他们表达“隐私”的机会。“写隐私”作的出现就证明了这种可能已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学生学习文言文由于“拦路虎”多,常有畏难情绪,加之目的不明,学习无兴趣、无动力,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自学了。古人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生有了求知的内在动力,方能积极主动地作探究性思维,这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主要之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以古今语词为例揭示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可以让学生认识学好古汉语的重要性。学生常常把“掉头”写成“调头”,这是由于学生只知“掉”的今义“丢掉”“失落”,而不知“掉”之古义——“动摇”所致。又如成语“尾大不掉”学生往往望文生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曾经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看来,这种“滔滔讲说”在创新教学中是一大弊病了,相反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知”则是在创新教学中趟出的一条阳光大道。在教学中,学生何以“自奋其力”呢?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以善于用人著称的政治家。他继承了我国古代社会中“举贤任能”的传统思想,坚持“辅以直士为贤”的用人标准,以其非凡的眼力和胆略,为西蜀识拔过一大批优秀的文武人才,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现在,我们不妨看看诸葛亮用人的思想和作法。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因为贤能之士是国家的良辅,举贤任能就是国家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他曾生动地譬喻说:“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这种治国有赖于良辅的思想,是诸葛亮总结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学校的时期,是其智力、情感、思维、意志走向成熟,并实现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情感体验、思维水平、意志品质等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成长,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要创造学生成长需要的条件,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冰心说过,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思想,且他们的思想多筑在明日”的巢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最终把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表达出来,这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在集体活…  相似文献   

18.
余耿坤 《中学文科》2007,(10):34-3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提“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学生课业之负,而对其心理之负担往往忽视。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干巴无味,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谈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