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认识论角度看比较教育,它是关于"他者"教育的认识以及对该认识的反思,其性质既是认识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并由四个层次的认识所组成。比较教育认识论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与中介。采用深度层面分析的方法,依据主体进入"他者"教育之文化的程度以及根据客体与中介的主体性体现程度,比较教育认识论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层面,由此形成构成要素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①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既要对客体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进行认识,又要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认识。前者称为认知过程,后者称为评论过程。认知和评价都是人类认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不能包括评价。因为认识要掌握的是评价的客观内容,越是远离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反映的内容才越真…  相似文献   

3.
一、非理性主义是早期人道主义的必然发展人道主义者是在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登上历史舞台的,前此人们所饱尝的乃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种种奴役,人道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化以理性精神著称,它片面抬高在主体——客体矛盾对立体中客体地位,在思维方式上,尊崇认知对象的客观性神圣不可侵犯,认识真理成为欧洲人的思维终极的最高的目标;在价值体系中,他们公认神灵的地位高于一切,轻视人的肉体欲求,鄙视世俗亨乐,把幸福寄托于“天国”,人在主体——客体的矛盾关系中丧失自我应有  相似文献   

4.
从“心”、“物”的哲学观出发,对西方以主体(“心”)独立于客体(“物”)之外的二元论思维下的和中国以“心”“物”合一的一元论思维下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形态及样式作了对比,充分肯定了中国艺术思维中的“心”与“物”的互动和统一优于西方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殖民主义话语把西方自我作为启蒙的主体,把东方他者作为被启蒙的对象,启蒙的理性之光发源于西方的“主体自我”,照彻的是“客体他者”,它以一种控制、主宰、利用、掠夺和征服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用这种心态对待文化他者,就会不断地动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手段出售、扩张和输出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范围,不属于本体论范围;从认识和实践看,美无本体、本质,不存在那种单单具有“美”的性质的实体;本体论中不存在主体客体的区分,只有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才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审美活动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性的认知关系或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审美判断是一种包含着客体内容的主观判断;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审美的第一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图式”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只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却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呢?在这个知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图式”。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他认为:“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依赖于图式对信息的整理、归类、创造和改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8.
叶慧 《文教资料》2008,(20):198-200
换位思维,作为一种主体通过转换立场采认识客体、反思自身及与客体关系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强实践作用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本文从大学生活的几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换位思维"培养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必须具体化和历史化,主体与客体的分化是两者联系的前提,主体以特定的方式“再现”客体的信息,是联系的首要条件,即要求客体信息的发送方式和量值与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对应,其基础是主体与客体在物质性结构和功能结构两方面的对应。文章将主体——客体联系划分为前经典形式、经典形式和非经典形式,认为牛顿力学是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非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从时空框架、主客体区分和认识中介三方面探讨了经典向非经典形式的转变。提出认识不是客体的“纯粹情态”,而是主体与客体、时空框架、认识中介等多因素的综合效应。非经典形式将影响思维变革,促使思维方式进一步由单向线性转为非线性的多因素综合。  相似文献   

10.
一、训练项目推进思维二、训练导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做为客观世界认识主体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要经过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地域或主观意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局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难免会有很多肤浅、不足甚至失误的地方,所谓“推进思维”,就是指在前人或自己对客观事物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独到的分析与思辨,求得更加接近问题实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已经具有了一般的认识,或产生了某种印象或确定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之后,深入到认识客体的内部,进行更深一层的“特殊化”的分析,尽量做到使某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东西之争及古今之争所确立的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不可能经由西方自身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建立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跨文化交往模式来改变。为此,必须反思作为国家形象传播主体的"我者"文化,在异域文化圈中的身份建构和确立的问题,进而将"他者"对"我者"的身份认同,转变为"我者"在"他者"文化语境之中的价值适应。  相似文献   

12.
对于所有五官健全的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无限多样的世界。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直接感知客体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形相和硬度等性质,形成对客体的表象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达到对客体的本质的认识,形成认识的全部丰富内容。作为认识的主体,绝大多数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既不认为自己可能缺少什么感官,不能感知可能存在的相应对象和属性,也不认为认识客体会有什么不能被感知的属性。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相信或不怀疑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相信或不怀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在我们的哲学工作者当中也不是没有类似看法的。有的论者认为,把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知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在一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基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依赖和指向的对象。它同主体作为认识活动中的两极因素,彼此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客体是以什么方式存在和表现自己的呢?也就是说,认识客体具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上,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社会存在基础,也离不开主体之于客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建构过程。主体的文化自信必须经由文化主体对作为客体的文化的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等过程来实现。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等是主体理解和把握作为客体的文化的认知手段,也是涵养、坚定、守护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路径。中华民族正是在文化的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中不断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6.
对学习主体认知结构与知识观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当代学习方式变革,势必涉及我们对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问题的再认识。广义的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都是大概念,不是一篇短文可说清的。我们在此只讨论一个小概念问题,即人的认知结构与知识观的重新理解问题,二者构成狭义的学习主体与客体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教学反思,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认识的再认识。一般的说,实践、学习、反思是人们形成和转变教育观念的基本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反思又有其特定含义。杜威在1910年最早提出:反思指“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他说“:思维中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但是,思维还未必就是反思的……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他才可能有反省的思维。”反思的基础是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不只是主体基于个人认识水平和自我认识或自我评价,而应该把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设计放在大系统乃…  相似文献   

18.
一、对“反思”概念的考察 “反思”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使“反思”成为教育界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的是洛克的经验论哲学。洛克认为“反思”是心灵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他认为“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崛起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现代转向”,其思想来源于乔治&#183;巴塔耶对语言的批判和对生死的探索、勒维纳斯的论无限性和他者以及布尔迪厄对象征性实践和权力运作的阐释。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批判,是对西方传统社会文化的反思,为人们认识世界与自我提供了新的视界.对教学生活世界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一、对“反思”概念的考察 “反思”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使“反思”成为教育界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的是洛克的经验论哲学。洛克认为“反思”是心灵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他认为“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