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担杖     
正那时候,太行山区的村民是离不开担杖的。担杖在家中的重要地位,如同锅碗瓢盆。一户人家可以没有牛和马,可以没有犁和耙,也可以没有镐头、钢钎、竹扒,但不能没有担杖。道理很简单,那些东西的应用是一时的,没有可以向别人借,而担杖则是每天要用的,你不能长年累月借着用。所以,家里日子再紧巴,也要想办法置办一副。多数人家屋檐下的墙上,都钉着一根木橛或者铁  相似文献   

2.
妹妹最近正大张旗鼓地准备申请去国外留学 ,已经和几所海外名校联系上了。为了入学考试过关 ,她搜集了许多世界名校入学考试的题目。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 ,曾被美国哈佛大学选为入学考试的考卷中 :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 ,然后在那根横线上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形。  答案 :题中排列的图形都是左右对称 ,只要在每个图形填上中心线 ,规律就一目了然 :第一个图形是由阿拉伯数 1和反 1组成的 ,第二个是 2和反 2组成 ,第三个是 3和反 3组成 ,依次类推 ,横线处应填 6和反 6组成的答案“”。叩一叩哈佛之门…  相似文献   

3.
4.
伯愈泣杖     
《红领巾》2005,(7)
  相似文献   

5.
高年授杖     
杖,即手杖、拐杖,通常为老年人行走时借以扶持的用具。据《周礼·秋官·伊耆氏》载,远自西周时,国家就有“共王之齿杖”的规定,可解释为天子(王)把拐杖授给齿高者,即老人;换句话讲,就是老人手里握持的这根拐杖乃王所授予,故“亦命之为王杖”。既称“王杖”,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还有谁  相似文献   

6.
伯愈泣杖     
门二9/ 清/虞: 汉代人韩伯愈从小就是个懂 孝顺的孩子,他和母亲相依为 很少惹母亲生气 文/双双 一、 窿 丁已了错 用杖子打 他从不 伯愈的母亲辛 辛苦苦挣钱供伯愈 ~\、读书,希望他耸 O 大后能有一 男子汉大 丈夫.不 哭犷 番作为。 气],.奋尸寸 lziJJ之丁 了11了」 件·!‘ 币·一、l 尹‘j;l !念,今 ,-一了互户七 二哭军· 一哆. J } l 咨 子 左甘4乎、 伯愈心疼 读那些竹简, 不如上山帮 母亲拾柴,就 付母亲说一他 不想井书厂_ 了若井谈 伯愈长大后, 更加恭敬地侍奉 母亲。 笛 ‘全二 衬爹蛛 此,他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了 乙r,、, 他放下公务…  相似文献   

7.
8.
在古老的仙拉城堡中,有两位漂亮的公主:阿拉明和阿拉微。她们朝夕相处,但性格却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敦煌文献和相关图像史料,对敦煌壁画中的笞杖和球杖图像进行了考证,认为:一、古代笞杖作为一种刑具,其长度和粗细具有严格的规定,汉唐时期的刑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当时学堂的师生以及画工等老百姓都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二、敦煌壁画中球杖图像的形状、长短等具体形象特征,均与史料记载吻合;球杖之柄是人之手臂的延伸,而弯曲的杖头是人之手掌的仿制品.  相似文献   

10.
叩访爱情     
十七岁,浪漫多情潜滋暗长的曼妙时节。于蒙蒙细雨中,约三五密友,去水绘园叩访爱情。江海大地多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生缠绵悱侧的爱情故事。冒辟疆、董小婉就在江海大地上留下了荡气回肠的生命足迹和美丽传说。  相似文献   

11.
叩访文溯阁     
在沈阳住了二十余年,故宫也去了多次,但始终未得亲近文溯阁。史载文溯阁建成于1782年,当年,乾隆皇帝就将《四库全书》第二分书运来文溯阁庋藏。从此,文溯阁《四库全书》即走上了一条最为磨难也最为幸运的历程。盛世尊书,谁不想一睹《四库全书》的尊容?然而神州大地上又有几个这样的幸运着?作为一个文溯阁所  相似文献   

12.
十叩柴门     
1914年夏,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校长推荐他去美国伊利诺大学留学。陶行知十分高兴,但家境贫寒,这笔款子何处筹措?父母为行知办了喜事,手头已没什么钱,一家人忧虑万分。陶父说:“我们背债也要支持你去,只要你学成回来就好。”陶父写了条子要行知去找旧友,谁知旧友非但不借,还说:“穷家孩子,还想开洋荤?”困难和挫折能激发人的上进心,磨炼人的意志。陶行知振作精神,写下了七个大字:“百敲柴门十扇开。”按照母亲的指点,他去一家家钱庄。钱庄要有保人才肯借钱,他上哪儿找保人?走了几家都是徒劳。那天,他碰到了做茶叶生意的亲戚曹叔叔,…  相似文献   

13.
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优良风气,在继承前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对老年人赐杖的制度来将尊老敬老传统发扬光大。为了确保持杖人的权益,还特别以律令的形式明确下来,专门赋予了持杖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免除徭役、刑罚宽待等优待权益。王杖制度的施行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自从剑桥归来后,梦中就常常流淌着那条静静的河,天空中飘舞的叶子黄黄的,是从河畔的金柳上落下来的,数也数不清,叶面上爬满密密麻麻的纹脉,犹如我对剑桥的思念。现在不管读什么书,也多了一份关注。但凡关于剑桥的图文,我都要放慢阅览的速  相似文献   

15.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16.
零花钱,你怎么了?钱包,你怎么瘦了?每个月50元?太少了!爸爸妈妈不允许再加“工资”了?嘿嘿,是不是常常感到囊中羞涩,钱不够花?这时候,你会不会希望有一根魔杖,帮你变出你想要的一切?其实,这支魔法杖每个人都拥有哦。想一想,《哈利·波特》中关于魔杖的话是怎么说的?“不是巫师选择魔杖,而是魔杖选择巫师。”  相似文献   

17.
<正>例文呈现自在徐行中,感受时间的流动向南平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都会心生感怀,或是对过往的无限留恋,或是对未来的朦胧憧憬。有人在仪式感满满的倒计时里,和朋友分享彼此的喜悦;有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和需要字斟句酌的材料一起,感受岁月的流淌。(开头营造情境,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时间从来不会为谁停下脚步,那些驻足的从始至终都是时间里的人。  相似文献   

18.
刘佳 《河南教育》2010,(1):96-96
元丰二年(1079)年底,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并于次年抵达黄州。历经宦海沉浮的苏轼,从此开始了他“望修竹而羡笋香.信步逍遥以自适”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林高明 《青年教师》2005,(12):16-17
人们常将执迷不悟斥为冥顽不化、无药可救。而我的想法是正因为宇宙万物有诸多令人迷惑不解之谜,才催发人向未知世界与无限未来不断地探索。不管永远有多远,我们都可以确信,是无数的无以参悟的“迷”引领人类向前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执迷不悟的,永远有新的“迷”与新的“不悟”。怕就怕一些人无执无迷安于浑沌,不思不虑浑浑噩噩。佛语云.菩提即智慧,意指烦恼即智慧,因迷惑而烦恼、而思考、而智慧。  相似文献   

20.
"植杖"释义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