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利一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转新为旧。这里所说的“新”,指的是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原来未学过,教师也未给学生讲过的知识;“旧”指的是旧知识,是学生学过,并已经理解和会运用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方式,使难学的新知转化为已掌握的旧知,然后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和掌握新的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学,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堂学与教活动的核心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利用知识引入,引导学生确立“问题解决”的观念。借助学教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要素。依托教学应用,指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异步教学中教师的“五步指导”第一步是“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首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能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补充性和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一系列学习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新课程异步教学是一个问题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而是为了解决课本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写作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根源在于我们的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太少,知识面太窄,实际水平与较高的写作要求相差很远。因此,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多备“料”,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怎样让学生多备“料”,使“仓库”储存多起来呢?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行之有效的良方。虽然近几年来,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词语的教学,但仅靠一周的几节语文课以及课本…  相似文献   

6.
以“学”定“教”,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爱国 《广西教育》2004,(7A):52-53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教师过分的“主导”所限制。问题的根源在哪?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跟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关。教师备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教师定位好的“逻辑”中掌握知识。或许,从课堂的即时效应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能还不错。但从发展及常效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决”,指那些不能用现成直接步骤解决的,通常是对人们智慧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包括一些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和创新应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问题解决”设计教学过程,利用课堂和课外阵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愤悱﹄情境的创设长春师范学院李春超启发式教学的最早倡导者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对某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未解决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思考,处于欲言而不能表...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呼唤研究性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崴 《教育导刊》2001,(19):26-28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教学对象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人们会经常遇到新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心理状态问题等。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们一般会采取何种方式呢?一是运用经验教学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楷模,做教师的,其知识一定就比学生的多,“要教好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遇到新问题,自认为就可以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态度和做法不无道理:教师是年长,闻道在先,又经过专门的教育;二是运用理性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  相似文献   

10.
浅谈学习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指标。”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对学生存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中都适用同一种教学方式。迁移使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的学习中,不断地掌握知识和发展适应折睛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2.
另一种成功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也不乏忽视“语文”本色、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文艺表演”、“绘画比赛”以及其他学科活动的现象,其中的“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花絮、点缀而已。  相似文献   

13.
爱迪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科学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刨设问题情景.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生疑.把学生带进精彩的广问题空间.让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并积极主动去探究创新。  相似文献   

14.
生物课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珍 《山东教育》2002,(26):49-49
问题解决不仅是一种认知学习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根据“问题解决”来组织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独立地去尝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问题解决”教学已具备了充分的必要性。同时,中学生物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的精心加工和组织,大都可以编拟成各种问题,能够以问题解决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又使得“问题解决”教学具备了可行性。具体应该怎样操作呢?笔者认为,生物课…  相似文献   

15.
庞献红 《河南教育》2006,(7S):46-46
怎样解决“满堂灌”“题海战术”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精讲精练”的方法,有可能根治“效率低下症”,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精讲,是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追根求源,透彻剖析。精练,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最具典型意义的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整理与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中主要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的分类、综合,加以疏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人们苦苦地进行试验,从无数次试验的过程中,不断地猜测、修正,最后创造性地解决它。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模拟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只不过把这个过程缩短了,但教师必须把解决问题过程的基本思想、方法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对数学的认识能力。落实数学创新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是知识、方法的发现者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送话器”。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探索人类知识奥秘的发现者,树立学生是…  相似文献   

18.
何谓“自主学习”?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参与过程,让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探疑解难,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替代,学生能创造的教师要鼓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完全符合杜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但目前还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新瓶装旧酒”。面对这种状况,要使本次教学改革真正走向成功,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决”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和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用“数学”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思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