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报纸媒介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证实或证伪各大报刊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标签效应。研究发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富二代"有关生活方面新闻,为"富二代"贴上了"吸毒"、"飙车"、"炫富"、"犯罪"、"耍酷"、"相亲"等标签,营造出的"拟态现实"更多是对"富二代"形象的丑化。"富二代"一词也因此已经成为了一个撞击公众敏感神经的热门词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公众情绪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2.
葛孟玲 《新闻世界》2011,(11):125-12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内五大报纸报中有关“富二代”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就媒体对富二代的关注点和对其态度进行考察;同时,对不同类型媒介是否呈现出不同的“富二代”群体形象进行分析,以检视并描绘大众媒体所呈现出的“富二代”群体的基本形象。  相似文献   

3.
“富二代”和“官二代”(下文简称“X二代”)既是近年来公共空间中充满想象和情绪的话语符号,又指向社会中承袭财富和权力的真实群体或个人,同时也映射出资源分配、阶层流动、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研究视角,将2004年至2012年有关两者的媒介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共性看,两者的造词方式和报道模式相互呼应,报道内容都有符号化和标签化特征,报道主角与社会真实群体相比趋于边缘化和年轻化.从差异看,“富二代”的报道主题较为多样,媒介对“官二代”的负面评价更加突出,“富二代”污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消解,而“官二代”的污名却很难去除.本文还从新闻生产、污名化、道德恐慌等理论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异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陈亮  王永 《新闻爱好者》2012,(23):18-19
腾讯网2010年关于富二代的新闻,大部分是负面报道,凸显的是富二代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奢侈、在情感方面的玩弄心理以及自大骄纵的性格。媒体选材的报道取向体现了受众的需求以及贫富差距等社会化进程,而其报道的导向也将影响受众对富二代这一社会群体的客观认识。媒介应当对其创造的拟态环境负责,对报道的选择进行均衡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三家有影响力的北京都市类日报的医疗报道进行倾向性研究发现:其报道议题偏向医改类、诊疗类和医药类;其引用消息源偏向"官方";"医方"正面形象多于负面形象,但负面形象比例高于"患方"和"官方";医疗报道受社会语境、记者报道操作等因素影响,存在"系统性偏向",对各方意见和各类议题处理有失"平衡"。  相似文献   

6.
关于流动儿童的某些大众媒体报道中存在一种问题偏向,过于强调一些负面的报道,让流动儿童贴上了"负面的标签",根据标签理论,这可能催化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融入,对此,需要对流动儿童形象的媒体传播定位重新界定,加大对其正面形象的传播和报道,并采取综合性的公共政策逐步消除造成流动儿童弱势地位的体制和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7.
沈莲莲  楼文高 《新闻世界》2011,(10):167-168
本文以三份上海城市报纸2009年3月1日至2011年8月28日共两年半时间内有关"富二代"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作为大众媒介的城市报纸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公众对于"富二代"群体形象负面认知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城市报纸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传播功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已飞入百姓家,而以网络游戏为娱乐消遣的青少年群体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近一年百度新闻搜索平台中相关报道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媒体建构了网游青少年负面的媒介形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拟态环境理论、媒体奇观理论等探究形成网游青少年负面形象的原因,以期还原网游青少年形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1日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系统中以"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51篇报道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媒介是如何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介对"空巢老人"的消极(负面)报道较多,积极(正面)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且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现的"空巢老人"形象大多是生活孤苦、内心空虚的,且女性多于男性,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大于农村;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成为了被报道的主体,涉及高龄老人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媒体在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时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报道角度较为单一等等,并没有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10.
杨方 《传媒观察》2012,(2):20-22
"富二代"群体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也屡受公众责骂的一个特殊群体。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与"富二代"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了大众传媒对"富二代"形象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吴志超 《东南传播》2018,(1):135-137
2015年,"网红"开始出现在网络世界,之后热度一路飙升,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电商平台,"网红"无处不在。然而,公众对"网红"的评价以负面居多,这背后的原因除"网红"自身外,媒体对"网红"的报道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百度新闻搜索上有关"网红"的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了"网红"当前媒介形象的特点,并分析了媒体在报道"网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媒体今后能客观公正地再现"网红"形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伴随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幼师这一群体的社会声望遭遇挑战,这与媒体对幼师群体负面报道过多、报道层次不够丰富、报道维度存在不足有关,导致幼师形象扁平化和污名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成立至今的所有幼师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幼师媒介形象的现状,总结媒介对幼师形象建构的框架特征,以及媒介议程设置如何打造公众对幼师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16.
从海湾战争到今天的伊拉克战争,伊斯兰世界和美国一直冲突不断。美国社会对伊斯兰世界的误解不断加深,美国媒体也塑造了一个负面的伊斯兰世界形象。本文以美国《时代》周刊的140篇报道为个案,试图分析美国媒体关于伊斯兰世界报道的主题内容,及其建构的伊斯兰世界文明形象,并对造成这种倾向性的原因,以及公正性缺失的原因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内容分析,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众媒体中的形象问题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近年来大众媒体中的高校形象是负面的,而且媒体中有关高校的负面报道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本文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国内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研究发现,"富二代"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被赋予众多含义,媒体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公众"仇富"心态,接二连三地披露"富二代"问题,用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着重刻画少数"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迹,给"富二代"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上贴上了一张负面的标签。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8):33-36
本文选取了近5年来大众媒体上的幼师形象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大众媒体中的幼师形象负面居多。不同的媒体对幼师的报道态度有着显著差别,综合性网络媒体是幼师形象的主要塑造者。本文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季兴帅 《今传媒》2012,(2):92-93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媒体关于对城管执法发生的冲突性新闻报道增加。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网络媒体对于城管形象的污名化再现,网络媒体对城管进行负面报道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改善城管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