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9世纪俄罗斯经历的文化转型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主要表现为:文学哲学化、双重人格、叙述主体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宗教探索的代表人物。家庭氛围令作家从小培养起虔诚的宗教情感,成年之后参与的政治小组活动一度淡化了这种情感,经历思想发展道路上的转折时期——西伯利亚流放之后,作家试图从宗教教义中去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出路,导引出复杂而精彩的宗教言说。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存在众多犯罪问题。犯罪问题的由来不是无源之水:作家自身被赦免的囚徒身份,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当时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另外,基于宗教信仰的原罪观念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要由两组对立的故事元素构成:强者和弱者,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由它们构成的小说结构具有表里不一的特点,即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在形式上却呈现闭合性的状态。这种结构模式的建构是由陀氏的宗教意识和困惑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小说的形式探究人性的大师。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人格分裂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以及俄罗斯人民心理的看法,并从中理出其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思想信仰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6.
在圣愚文化的影响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问题的追问与回答便具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他在坚守正教的同时,也探索了圣愚的解救模式,即,通过外在的质询回归基督信仰,视苦难为走向意义与天国之道,舍弃知识与理性达到最终的救赎.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恶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认为恶毕竟是恶,应该揭露,应该很快消灭;另一方面认为恶是一种精神体验,可以使人的生活道路丰富起来。他认为善与恶是并存于世的,他相信人是能够变得美好而幸福的,为了达到善,人们要有基督的仁爱宽容恕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残酷的天才"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他将黑暗角落的一切加以赤裸裸暴露,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无路可走,表现他们的挣扎和绝望,以及在绝望中的精神崩溃过程;描写了一批虐待者的形象,表现和渲染了他们的虐待行径,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大批人格变态的形象;在对人物心灵和精神实质的揭示上,表现得穷追不舍、"残酷无情".他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复调结构"、"精神分析"和"浓缩时间"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陀氏和鲁迅分别站在道德价值取向的两端。陀氏的道德观建立在对西方理性和科学的否定、对俄国东正教道德观的肯定上,体现为宗教伦理,宣扬绝对价值;鲁迅的道德观则体现在对西方理性和科学肯定的同时,更强调在对中国传统封建道德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树立道德新人的理想,强调责任伦理,将道德实践与社会使命相连。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个体自由的思考极其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艺术创作。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个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其任性的反抗坚持着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坚决拒绝被消溶和同化到“概念”、“整体”和“一般”中去。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学理想、复调小说和叙事方式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11.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提出了悲剧主人公的核心在于"孤独"这一独创的观点,但弗莱并未对此加以详细论述。实际上,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剧主人公夹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间,找不到一个归属,另一方面则是悲剧主人公把主体行动视为个人事业的单独奋斗。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主人公称谓被普遍赋予特殊意义,是发生在近代的事情.近代小说中,主人公名字先后出现过“象征性称谓“、“类型化称谓“和“影射性称谓“三种类型.本文试图以这三种称谓作为突破口,从文学观念转变、作者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变革等角度来探究这种现象的兴起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与《琐事》作为美国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不仅以关心妇女命运的主题取胜,还以成熟精湛的表现技巧见长,尤其在人物的命名上,匠心独运,极有深意,促使表现家庭生活的小题材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飘》中的主人公郝思嘉是世界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她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郝思嘉形象所蕴涵的生存竞争与自我裂变、金钱诱惑与自我背离、爱的追寻与自我困境的三类不同的自我生存状态。郝思嘉形象折射出的是现代人类的某些带普遍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15.
《双城记》和《原野》的主要人物有相似的命运、性格、行为,两位作家对他们的复仇行为的理性思考,实则是一种超时空的感应与对话,体现了他们宏大的宇宙意识和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辨证地加以分析,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简单化.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小说<杜子春>和<罗生门>中,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着薄情寡义和自私利己的世界.以两个作品的主人公作为载体展现了作家对这个世界的人与事的看法以及其独到的人性哲学和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的悲剧意义,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娇红记》是否具有严格的悲剧意义还有待商榷:一种认为《娇红记》是一部真正的爱情悲剧。本文从时间叙事角度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探讨其悲剧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格品质在个人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建功立业,更与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密切相关.高校两课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的重要阵地.在两课教学过程中,突出邓小平人格品质的概述,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这会对大学生的品质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