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流浪精神病人救治为关注点,从相关立法、安置措施等方面分析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现状,提出建立流浪精神病人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安置基地、进行流浪精神病人保护性救助、培养精神卫技人员及社会工作者、营造关爱流浪精神病人氛围等举措,以期改进流浪精神病人生存现状,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城市流浪儿童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保证其健康成长是国际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调查中发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发展要求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以"流浪"为母题的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文学史。在中外文学史的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而"流浪儿童"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国的"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浪儿童"文学使流浪儿童文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有着特定的叙述模式,并以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屹立于文学史之林。  相似文献   

4.
齐地人根子里具有追求“自由自在”的天性,“流浪”就成为他们生活或生存受阻时的必然选择。张炜在小说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流浪,另一方面他更多关注的还是人物生命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流浪。在其笔下,“流浪”主题有三个层面的呈现:生存层面、生命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流浪,在作家笔下都呈现为出自人物本性的流浪,是根源于本性的不安分的心决定的流浪。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救助机构都能满足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救助需求,但对于流浪未成年人更需要的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尚有所缺失。本文主要从优势视角出发,探讨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健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模式,以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正确认识自身的潜能优势、提升自我适应发展能力,进而真正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化的视角看流浪未成年人特殊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是指个人不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融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从生物个体发展到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人的过程。流浪未成年人特殊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促进自理、自立、自觉、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全人社会化过程。工作人员要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全人教育,可以采取赏识教育、榜样教育、游戏教育、社区教育、类家庭教育等措施来促进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增进流浪未成年人的全人成长。  相似文献   

7.
社会中的流浪乞讨人群属于社会特殊人群,生存于社会的最底层,如何解决这类人群的生活问题理应引起我们的急切关注。本文从如今社会流浪乞讨人群的生存现状角度出发,根据社会救助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救助主体单一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来提出需要改进及加强的对策,从而解决好这类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维护好社会秩序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减少社会内在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要素,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其次,基于意识形态观念之上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倾向作为其现代性要素之一,也是不可忽略的时代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9.
作为“革命+恋爱”写作模式的首创者,蒋光慈对革命的热忱显而易见。然而,迎向的同时也伴随着游离。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流浪气质,在革命中的彷徨、在恋爱中的游荡都是心灵无所归依的体现。这是对社会和自我的双重书写,既展示了历史混乱时期个体普遍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与自由意志间艰难抉择的心路历程。流浪情结是蒋光慈“革命文学家”形象下“私”的、“个人”的一面,作为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人化创作,它能够为解读蒋光慈的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政策实施的效果两个层面分析《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剖析政策制定的初衷跟政策执行后的效果为什么有会反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了遗弃、逃逸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但该条使用了“原饲养人或管理人”等法律含义并不明晰的概念,且操作性饱受质疑,未能有效解决流浪动物伤人的责任承担问题。对《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二条进行适用分析,试图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  相似文献   

13.
张洁在《无字》之后推出的《知在》和《灵魂是用来流浪的》两部新作中,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考。与她之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是,她开始在作品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且提出了关于两性和谐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朱思敏 《阅读》2023,(46):26-29
<正>《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创作的一部中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为躲避太阳氦闪危机,带着自己的地球家园冲出太阳系,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的安身之地的故事。电影《流浪地球2》围绕2044年太空电梯危机和2058年月球坠落危机展开,讲述了“流浪地球计划”中刘培强、图恒宇、周喆直三位主角的故事。三人有各自的任务,但他们共同的目标都是“带着地球去流浪”。  相似文献   

15.
三毛流浪记     
盛渠成 《阅读》2013,(9):24-25
解放前的上海,有一个头上长着三根毛的小男孩,大家叫他三毛。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整天过着流浪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欺负。尽管如此,三毛却非常坚强,为了活下去,他卖过报,推过黄包车。三毛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他把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流浪的老爷爷,用辛苦挣来的钱买奶粉喂养弃婴……这个坚强、乐观、善良的流浪儿,就这样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6.
《阅读》2007,(10):6-8
同学们,《苦儿流浪记》是一本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小朋友欢迎的小说,作者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艾克多·马洛。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雷米的小男孩的流浪故事。这个可怜的孩子,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贪婪险恶的叔叔丢弃,离开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后来他被一个名叫巴伯兰的工匠带回了家,到了八岁那年,他又被巴伯兰卖给了江湖艺人维太利斯,从此,雷米和维太利斯老公公踏上了流浪之旅。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雷米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雷米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凭着顽强、坚韧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想知道雷米在流浪路上遇到了哪些事情吗?那就打开这本书,慢慢用心体会吧。  相似文献   

17.
高静 《职大学报》2013,(1):49-51,57
"梦中的橄榄树"代表的应该是不懈的进取,不断的追求和不死的希望。如同美丽的香柏树不死一样,播下理想,废墟之后,橄榄树也会依旧绽放满眼希望的绿色。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文学在俄罗斯人的信仰中创生,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哲学是流浪的俄罗斯人寻找大地的宗教体验之路。它们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本质性的,宗教理念是解读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哲学的密码。  相似文献   

19.
柳永是北宋词坛颇具个性的词作家。以往学者对其研究大都从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价值冲突入手,较少关注其生存世界。笔者将柳永的文化角色定位为"浪子":一曰流浪,一曰放浪,并观照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了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索尔.贝娄发表于1964年的长篇小说《赫索格》,从小说所描述的现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当时的犹太知识分子在动乱的60年代的精神生活出发,论述了《赫索格》所体现的犹太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