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 1]教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像一下,这个‘∩’可能是什么?”结果在5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0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这是一条彩虹;有的说,这是跳绳;有的说,这是爸爸大笑时的嘴巴;有的说,这是老师弯弯的眉毛……教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去做,要大学生们想像一下“∩”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徐晓丽 《学周刊C版》2010,(2):116-117
先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人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个圆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是嘴巴;然后又问一群小学生,小学生的回答虽然不如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多,倒也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3.
嘻嘻哈哈     
尿急在一所幼儿园的一个班里,老师让小朋友们提问题。大家一个问完接着一个,一个小朋友一直把手举在空中,可是当轮到他提问时,他却把手放下了。  相似文献   

4.
<正>曾经听到这样一件事情:幼儿园里,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班上的小朋友:"这是什么?"结果,小朋友们的答案花样百出。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气球",有的说是"泡泡",还有的答是"葡萄"……同样的符号,在大学校园里,高学历的学子们均回答:"这不过是个零。"这种单一的、毫无争议的答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回答相比,似乎缺少了灵性,缺少了想象力,也缺少了一点思维的个性。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者,我陷入了思考:人之初,本来是充满个性  相似文献   

5.
凡夫 《红领巾》2013,(11):30-31
一次,有所学校的小朋友问我:"写作文时总感到没有话可说,挖空心思写出几句话来,又老是不准确、不生动,应该怎么办?"我就当场提出了一个问题:"知了用什么唱歌?"这一下可热闹啦,小朋友们七嘴八舌,抢着回答,说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用嘴巴,有的说用翅膀,有的说用肚子,还有的说用尾巴.  相似文献   

6.
冬天里 ,幼儿园的小朋友会问 :“小金鱼不怕冷吗 ?”他们总有无休无止的问题要问。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问小朋友 :“这是什么 ?”“是圆圈”、“是薄饼”、“是太阳”……他们对问题发表见解的欲望是多么强烈 !应该说 ,问题意识是人人都有的 ,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 ,它是人适应环境的思维冲动 ,而与人的智力水平没有简单的正相关。然而 ,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种现状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求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小手如林 ,但到了初中举手的已寥寥无几了。高中生还有举手的吗 ?几乎没有了。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个现在流行的说法:当黑板上出现一个圆圈时,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是包罗万象的,有说像苹果,有说像月亮,还有脸蛋;小学生的答案明显的少了,但仍很丰富;中学生只会说数字0和英文O;大学生哈哈一笑不屑回答;而成年人故作思考状,谁也不会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如此剥夺学生的想象力,当答案趋于一致时,再也见不到创新的火花闪亮了,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出现是维持学生积极创造力的源泉,保持一种本原的探索未知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妈妈,这是什么东西?""爸爸,这是什么动物?"这是读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问父母的问题,渐渐地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我们学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了. 在中学的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情景,绝少能发现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回答的情况,可在课后,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一群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的,但你只要走近一看就会发现,学生们问的不是问题,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问作业里的难题怎么做,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围着老师在背书.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大禹治水》最后一自然段是: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为了让学生们理解“安定的日子”,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安定的日子会是怎样的生活?当时在备课时对这个提问就有些犹豫,似乎问得太突兀、太笼统了,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无从回答,可当时却又不知道该做怎样的改动才能让提问巧妙些。于是,上课时我便照问了这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还算超出我的预想,他们的答案很丰富:有的说,安定的生活就是他们不用再害怕洪水了;有的说,安定的生活就是他们不再受洪水的影响了;还有的说,安定的生活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失当的比较     
李冰 《教育文汇》2004,(10):21-22
早先看过一篇文章:《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们谁聪明》,说是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说:“可能是零。”问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  相似文献   

11.
王丽贞 《小学校长》2006,(3):45-45,18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班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黑板上画的一个“○”,被问“这是什么”时,回答是争先恐后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同样的问题在…班大学生面前,得到的却是长久的沉默和班长犹豫地回答“这……大概是个零吧?”  相似文献   

12.
女儿两岁半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儿童节目。内容是主持人鞠萍访问北京某幼儿园,受访者看上去至少是中班的小朋友。鞠萍逐个向小朋友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这是绝大多数小朋友的回答。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是“我是猿猴变的”。“我是坐飞机来的。”还有一个小男孩这样说。这时,家里来了两位朋友。我顾不上和他们打招呼,便回头问女儿:“宝贝儿,你是从哪里来的?”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从花里来的,我是小仙女。”顿时,我和妻子都惊呆了。那两位刚进门的朋友则赞不绝口地说,女儿的话…  相似文献   

13.
小熊阿斗最讨厌吃鸡蛋了,尤其是鸡蛋黄,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早晨妈妈总要往他书包里塞两个鸡蛋,阿斗去了学校后,总把蛋白吃了,把蛋黄就悄悄给了同桌小猪笨笨. 有一天,班主任小象老师发现了阿斗的秘密,还发现班里的好多同学都不喜欢吃蛋黄.就开了一个"吃鸡蛋的科学"主题班会. 班会开始了,她先问同学们:"小朋友们不喜欢吃蛋黄的举举手我看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为什么呢?"小朋友们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会儿就叽叽喳喳开了,有的说难吃,有的说难咽,有的说蛋白好吃.她接着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妈妈从幼儿时就开始天天给我们吃鸡蛋呢?"大家有的说是好带,有的说是奶奶说的,有的说营养价值高,各抒己见,热闹极了.  相似文献   

14.
穿T恤也完美     
小时候很傻,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都很想拥有。偶尔发掘出一些新鲜的玩意就会想到去幼儿园。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很光荣,却没有意识到它已经跨入虚荣的范围了。三年级时语文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完美?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就是成为大明星!“  相似文献   

15.
李殿起 《初中生》2002,(26):24-25
有一位美国学者曾做过一次实验,他在一张白纸上滴上一点墨水,然后向数百名成人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回答都是一样的:白纸上有一个黑点.当他在幼儿园给小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时,马  相似文献   

16.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大家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小学生们回答:那是太阳,是老师的眼睛,是雨伞,是月亮……中学生们回答:那是篮球、足球;大学生们回答:那是零,是圈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们虽然对事物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思维没有被框定,他们眼中的那个圈儿就是太阳、眼睛或其他东西。有一道看图作文题目,图很简单,就是并排着的两个圈儿,要求同学们通过想象写作文。有的说这是太阳和月亮,有的说是自行车的两个轮子,有的说是人的一对眼睛,有的说是一副眼镜……同学们还可以继续想象下去。其实,写作…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孩子来说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呆板呢?大家  相似文献   

18.
任宏 《幼儿教育》2003,(9):36-36
今天的语言活动是讲述故事《多多贪多》。在活动前,我把配套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图片上是妈妈和宝宝,有的说是老师和小朋友,有的孩子发现了图片上的气球是每人一个……本来计划是由我讲述,孩子们回答我的提问来进行这个语言活动的,可听了孩子们的议论,我改变了主意。我对他们说:“请你观察图片上有什么?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讲开了。  相似文献   

19.
打预防针     
金建华 《山东教育》2004,(27):57-57
在幼儿园里,要是有人问谁胆子最大,小朋友们一定会回答说是米沙。米沙不怕打雷,不怕摔跤,不怕皮球咚地敲到脑门上,还不怕很凶的狗汪汪叫着追他。可是米沙有一件顶顶害怕的事,那就是打预防针,一听说要打预防针,米沙的骨头就软了,钻进桌子底下,躲着不肯出来。有一次,别的小朋友都打完预防针了,老师问:米沙哪儿去了?米沙用假的噪音说:米沙不在!小朋友们都哈哈哈笑得弯下了腰,指着米沙撅得老高的屁股说:喏,米沙在这里啊!老师连忙来捉米沙,可是米沙比老师灵活,七钻八钻,七逃八逃,跑到外面去了。小朋友们帮老师一起去追米沙,还有护士阿姨,拿着针也…  相似文献   

20.
曾经看过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个大学教授在黑板上随意画了一个圆圈后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小朋友的答案多得不得了,一个小朋友甚至随口说了十多个答案:苹果,蛋糕,月亮,足球……大学教授将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几个博士生,博士生们瞪着黑板想了大半天才做出回答且几个人的答案基本一致:半径大约是多少的椭圆。小朋友的答案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到了孩子的眼光与稚气,也看到了孩子敏睿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而我们的博士生们,经过了十多年正规的学校教育后思维完全被束缚了,对任何一个问题的思考已习惯于程序化、标准化,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