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不仅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也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新文艺运动热情支持与宣传,对现代作家作品深入关注。他在编译、研究现代作家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批评原则以及独到深刻的个人洞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着珍贵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辉煌成果,它同时也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承担着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使命。这一"先天不足"的历史因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后天畸形"的隐性基因。当处在一个自由开放的话语环境中时,这种隐性基因还不足以给文学带来致命的破坏。可一旦整个社会的话语环境走向极端,一种精神的后遗症也就开始表现了出来,种种文学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民族主义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近现代文学,这是谁也不会否认的。可是,民族主义究竟怎样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却又是谁也难以给出一个具体而全面的回答的。换言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极具理论意义同时又极具难度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学振以极大的学术勇气,以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挑战了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个世纪以来,鲁迅一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建构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其作为价值标准的思维模式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模式。现代文学的主题也因此在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契合或疏离过程中产生变奏。  相似文献   

6.
世纪末思潮     
20世纪初叶, "异域的新声"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文学或者说中国现代文化终于在文化"他者"的影响下有了"现代"的特质.在舶来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图景中,一股有违传统审美习惯的西方"世纪末"文化思潮在当时出现.这股思潮以颓废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为内核,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大幕,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潜在势力.关于"'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个话题,学界已经有了较为具体的研究,具备了成为现代文学研究"新关键词"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五四科学精神与中国现代文学刘为民五四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学的灵魂。探讨科学精神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或许能够为我们洞察“赛先生”的历史命运与中国特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视野、思路和经验教训。1915年1月创刊的《科...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颇具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他的小说《花梦》通过女主角对情感逻辑与物质逻辑博弈的再现,表征了都市人的非理性与欲望化的存在。作家通过对欲望书写来表达他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对社会现实的另类探求。小说中的女主角既摆脱了传统的规约又不受现实的束缚,虽然在观念和身体上获得了解放,但离思想和精神的真正解放还有一段距离,她虽挣脱了人的奴隶,却沦为了物的奴隶。因此,当时的女性主体意识还未真正觉醒,女性还未获得真正意义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结束了从"五四"时期所开启的短暂的启蒙时代而急速步入了空前激烈的革命话语时期。这一影响致远的文学"聚变",不但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改变了之后数代文人的精神与价值取向。可以说,中国文学的"革命转向"既是基于战争与革命现实的被迫之举,同时亦是当时大多数富有历史责任与重担的中国作家其集体主义精神的"错位"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批评家,他秉承着人本美学观将中西文化完美交融,形成了宽容与平等共存,感性和理性交织的印象主义唯美批评。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面貌,他的批评观念及批评特色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多元审美的倡导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