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选取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邓恩(JohnDonne)的著名宗教组诗《敬神十四行诗》(HolySonnets)中的第十四首《撞击我的心吧》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角度分析,品会其宗教诗的魅力。分析发现,邓恩的这首宗教诗音律粗糙,缺少庄重、严肃的词汇,粗鲁的祈使句使用频繁,奇喻和悖论的运用突出了其矛盾心态。邓恩的宗教诗并非表达对神的虔诚和敬仰,而是其悔罪与疑惧心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阮晓蕾 《科教文汇》2009,(25):256-257
本文首先围绕英国诗人兰德的《我不与人争》一诗,从语音、词汇、句式以及修辞等方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接着作者讨论比较了三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分别译自杨绛,李霁野和绿原),结合翻译标准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四位看似毫不相干的老人因为一首小诗和共同的人生境界及追求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吕方源  刘丰丽 《内江科技》2007,28(4):31-31,33
李白的《长干行》是有名的乐府诗,表达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之情,有不少西方诗人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传,但是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译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本文旨在探讨译诗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首诗。  相似文献   

4.
魏圣霞 《知识窗》2013,(3):56-56
别离诗以其特有的、动人心魄的情感震撼力成为古诗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在《唐诗三百首》中,表达别离的诗就有三十多首(约占总数的12%)。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对古代别离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洪俊娴 《知识窗》2014,(10):70-7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在新诗史上备受读者青睐。除了其和谐清脆的节奏和真挚饱满的感情之外,诗歌中运用意象的古典传统化是其深受读者喜欢的深层原因。本文从意象分析入手,探讨《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的古典化及其呈现出来的古典韵味。  相似文献   

6.
历来学者对《葛生》的主旨存在众多说法,本文从文字训诂,文章分析等方面综各家之说法,最终笔者认为此诗是一首思妇诗的可能性最大.而悼亡诗可备一说.  相似文献   

7.
杨柳 《科教文汇》2010,(4):82-84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8.
郭丽 《世界发明》2011,(5):13-13
顾城有一首诗,叫《远与近》。诗中表达的是一种相对的距离感受。这种相对的距离感,也适合用来描述这次中国挪威艺术家联展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玉梅 《科教文汇》2008,(7):150-150
《雪夜林边驻足》被其作者本人称作是“一首最值得记忆的诗歌”,也广受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从语音韵律、选词修持、蕴含意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探索其中蕴舍的哲理,体会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有许多记忆力惊人的事例。如《汉书·张安世传》中曾记载,西汉丞相张安世的记忆力特别强。黄帝到河东巡视,遗失了三匣子书,张安世凭记忆把书的内容全写了出来。后来三匣子书被找回,相互校对,证明张安世记得一字不差。郭沫若在二十岁前,就可以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全背出来;茅盾能背诵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职员友奇英哲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0000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怪”的李金发在其小诗《律》中,一改其大多数诗作晦涩、难懂的风格,通过对詈物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宇宙的看法,令读者深思。  相似文献   

13.
提到“鸳鸯”.我们总会想到情侣或夫妇。然而,在我国古代,“鸳鸯”最早是被比作兄弟的。 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到:“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  相似文献   

14.
劳动的赞歌     
张宏宇 《科教文汇》2012,(13):I0001-I000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其中《十亩之间》是一首采桑的歌,写几个小伙子相约去看采桑姑娘的情景,体现了青年人劳动的乐趣;《椒聊》是描写一群采花椒的妇女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著作,都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宗教内涵.作为东西方宗教理想主义文学的经典杰出的代表作,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吴承恩的《西游记》虽然出现于不同的社会和宗教文化背景下,但是同样作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在很多方面二者都存在着相似性.文章将从宗教根源出发,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文学对比研究,着重分析两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宗教模式、原型以及典故的运用等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叹湘云     
创作小记: 史湘云,是我在《红楼梦》里最欣赏最喜爱的女子。明亮大方、真诚豪爽,却终逃不了“水涸湘江”的悲剧结局。看过秦观的《江城子》莫名地想起了湘云,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首同韵的诗。  相似文献   

17.
李运河 《科教文汇》2008,(24):219-219
《重过圣女祠》是李商隐爱情诗中的一首,也是其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这首诗相对于《锦瑟》等难解之作而言,还是比较好懂的,但它的句意的解读、艺术手法的解读、主题的解读还是有一定深度的,特别是它的主题至今仍有争议,如此等等,因此对它的解读仍有不断进行并深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黄庆华 《科教文汇》2012,(11):128-128,144
创造性叛逆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叛逆"只是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客观背离。梁启超在翻译拜伦《哀希腊》时,基于当时救国存亡的背景和其政治家和思想启蒙家的身份再结合《哀希腊》其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所做的"创造性叛逆",使这首诗在中国引发热潮并经久不衰,给当时的社会思想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杭丽 《科教文汇》2014,(10):130-131
通过对卓振英译《大中华文库·楚辞》“形式”的研究,发现卓振英通过还原法、调序法、延伸法、实现译文押韵;通过调序法、换字法、标点法再现原文节奏;并通过音节缩略、以短代长、信息转移实现样式的形似。通过对其“诗化”翻译技巧的探讨,以期给中国典籍英译“以诗译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喻志武 《科教文汇》2012,(2):107-108
高适的《别董大》其一,一反唐人赠别诗的凄清缠绵、低回流连,表现了送别时的昂扬悲壮,以真挚的感情、豁达的胸襟、豪迈的气势、精警的语言,对友人于宽慰中满含鼓舞激励,是一首脍炙人口、品格极高的友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