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甚嚣尘上,新保守派(Neoconservatives)一直是鼓吹这一论调的不悔斗士。新保守主义所宣扬的“美国例外论”思想,是其冷战后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的特点及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美国却在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冷战结束以来的15年,美国先后掀起五波"中国威胁论",在过程上具有反复性;在内容上,"中国威胁论"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是出于战略上遏制中国的需要,在军事上确保美国绝对优势的需要,在政治上丑化中国的需要以及服务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企图谋取全球霸主的地位.同时,由于旧帝国主义的丑恶行径在新世纪难以为继,必然要对其进行粉饰.随后美国又发生了9·11事件.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新帝国主义论".其观点主张美国担负超强使命、建立单极世界、坚持反恐斗争、先发制人、向外输出民主、鼓吹主权有限和实施双重标准等."新帝国主义论"体现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影响着国际局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就周期性地高喊中国威胁论,特点是名目繁多,一波接一波,与"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变种"威胁论交织一起,并向网络领域延伸。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对内实行统治、对外遏制中国发展以维持美国全球霸权地位。中美实力差距很大,中国不仅不能威胁美国反而饱受美国威胁,面对倒打一耙的美国,我们应该保持足够清醒头脑,既不能自我膨胀,以为真正强大到天下无敌;更不能缩手缩脚,自毁长城,坐失发展壮大机会。  相似文献   

5.
西方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的由来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西方国家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其实质就是妄图遏制中国的崛起.但是"中国威胁论"并不能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也难以打破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作为一种新理想主义学派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颇为流行.从文化层面剖析,"民主和平论"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表现,是美国输出民主的文化战略,是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软权力.  相似文献   

7.
雅尔塔格局结束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处于磨合与调整中,但美国出于控制世界、称霸全球的需要,竭力维持单极化力量格局,抱定旧的冷战思维,在国际交往中延续冷战模式,以中国为新的冷战对手,在国内保守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普世主义等思想的推促下,鼓吹“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掩护,扩弃美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及其文化价值观,服务于其全球霸权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8.
自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曾一度甚嚣尘上,其主要论据集中在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文明威胁论.这些论调危言耸听,恶意歪曲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但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所谓"中国威胁论",我们应该理性解读,正确应对,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闻背景:近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沉渣泛起,美国政府不但极力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还极力阻挠以色列和乌克兰等向中国出售武器。几起几伏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源自冷战结束后。大的背景是  相似文献   

10.
贾莹  岳珂 《教师》2010,(15)
中华民族的不断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在崛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主要来自于西方的"杂音".譬如"中国威胁论""扩张论""崩溃论"等,其制造舆论的目的不言而喻.理性地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们智慧地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