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敏 《华夏文化》2021,(4):17-20
新时代,我们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气节精神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国家民族精神气质的养成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气节概念的形成 "气节"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所独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通常是指个人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志气和节操.先秦时期,"气"与"...  相似文献   

3.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提出“性善”论,并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如肯定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教育必须“正身”、“善言”、“善道”、“多术”,教育必须以“明人伦”为目的,学习方法上提倡自求自得等。这些主张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丈夫”一词用作对成年男子的通称,除年龄和性别的含义外,还有着深厚的道德蕴涵。《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礼记·冠义》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孝弟忠信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这是说,男子二十加冠取字而以丈夫论列,不仅表示其已进入成人的行列,而且要求其履行成人的道德义务。所以要努力修身成德。在《孟子》一书中,可见有“丈夫”、“大丈夫”、“小丈夫”、“贱丈夫”凡四称,皆寓“丈夫”成德之义。寻味其旨,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6.
栗子 《华夏文化》2005,(1):28-30
为帮助读者阅读我国古代文化名著,本刊今后将陆续刊登简明扼要的“名著介绍”,要求准确、清楚、抓住要点、容易理解。本期发表栗子的《怎样读<孟子>》,请读者反正。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核心.学界对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然相反.综合国内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状况,大体而言有以下六种观点. 第一种是孟子人性本善说.《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说成为孟子性论流传最为广泛的理论版本.如,朱熹注《孟子》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四书章句集注》)罗安宪说...  相似文献   

8.
浅说孟子的“性善论”□徐晓霞自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以来,历代名儒学士,就人性问题各抒已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重要的个体人格观念,突出了儒学的道德自律、道德自觉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10.
<正> "快乐",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  相似文献   

11.
王灿 《中华文化论坛》2009,2(2):102-108
孟子和汤因比的历史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孟子的“忧患”说近于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都强调少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具有思辨和神秘色彩;都希望建立“世界政府”;都在某种意义上认为历史会“重演”;都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二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另外,对孟子的历史思想也应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2.
孟子曾说自己的毕生志愿是追随孔子 ,并将其“仁”的学说发扬光大、传播四海 ,可见他对孔子的崇敬称赞之情。中年以后 ,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他坚持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 ,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 ,向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鼓吹儒家学说 ,以正人心 ,辟邪说。“拒跛行 ,泯淫辞 ,以承三圣。”(笔者按 :三圣即大禹、周公、孔子 )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 ,他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宣传“仁政”思想。然而当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时 ,便退隐山林 ,广聚生徒 ,讲学立说。他“与万章之徒 ,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笔者…  相似文献   

13.
试析孟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析孟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价值张云飞一生态道德是生态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规范和评价人类生态行为的准则体系。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以下引文只注篇名)这里的"爱物"略约相当...  相似文献   

14.
孟子称引《书》经,多是作为谈说的依据,或作为辩论的论据,并往往附述《书》篇的历史背景与作《书》的原由,此实为孟子以史论《书》的体现。孟子称引《书》经有以史论《书》的风格,这也涉及到经、史关系问题,体现前经学时代重"史"的风气,尚未形成后世经师治《书》等经学训诂与阐发大义的范式。事实上,经、史之间也是彼此紧密相联的,以经为义,以史为例,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正"天"作为董仲舒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历来受到学者关注。董氏的"天"包含自然之天、宗教之天和道德之天,既相互矛盾,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董仲舒在"天"的基础上又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深远,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董氏的"天"论加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体系和理论特色,对于把握整个汉代思想与社会状况也有重要的裨益。一、引言经历了秦朝的灭亡,汉初政治混乱,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匈奴等外患,汉初的统  相似文献   

16.
<正>僧肇生活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越是在难以生活下去的情况下,人们总要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此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以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大乘空宗。大乘空宗的主要教义是一切皆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人们不应该为凡事所苦恼。这一思想不论是对受战乱  相似文献   

17.
孟子“民贵君轻”的论述,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开明”君主的口头禅。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孟子是儒家首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正>先秦人性论是中华人文理性精神发展的结晶,从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仁”,人们逐渐从殷周时期的“帝”、“天”等至上神信仰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人本身,开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善还是恶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儒家对人性论十分关注,孔子就已经有了对人性的探讨,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相近”并没有直接说明人性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从人类的共性去论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读《论语》《孟子》张茂泽清朝康熙时,内府仿刻南宋淳衤右二年(公元1242年)大字本《四书章句集注》,在《论语序说》之后,已刊出《读论语孟子法》,据朱熹《书临漳所刊四子后》说,“考旧闻为之音训以便观者,又悉著凡程子之言及此者附于其后,以为读之之法”...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春秋时期战争的看法,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两千余年来特别是在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之后,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分析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孟子判断战争的标准及其学说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