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蛰存,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定反响。试图以施蛰存的《小珍集》为主要文本研究对象其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引起一论述作家后期作品中对社会下层平凡小人物的关注、怜悯和同情以及作家对生命个体生存观、价值观等本真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显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将军底头》表现地比较典型。其随后的创作虽然已回归现实主义,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他的创作彻底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傅军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70-171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施蜇存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同时在诗词、碑刻研究、翻译、编辑等各领域均有突出的成就。梳理研究施蜇存小说的文章,考察对施蜇存的研究的进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7.
高燕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4):31-33,41
施蛰存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引起一定反响。本文则试图通过论述作家早期作品中主人公真挚、纯真的情感,来进一步阐释现代文明的侵蚀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乡土中人逐渐丢弃了朴实、仁义、重农等美德。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5,(5):54-58
施蛰存的都市心理分析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选取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切入点,以精神分析手法勾勒都市爱欲潜流,肯定性欲的合理性。施蛰存责难文明异化和精神危机,以现代主义手法洞穿都市人心理现实和生存现实,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勾勒都市人潜在的心理图景,对孤独的都市人抱以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傅军 《文教资料》2008,(34):17-18
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10.
婵的形象让我们极易联想到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同是在封建礼俗制度下被压抑了人性,两人选择的抗争道路却截然不同。曹七巧采取的是报复,疯狂地向所有人,甚至于向自己的儿女报复。她的目的在于破坏,在破坏中得到一种快慰以麻木自己受伤的灵魂;而婵更多的是一种顺从,甚至自觉地维护,对于自己正常人性的渴求,首先感到不应该的恰恰是她本人。她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难道仅仅是由于所要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吗?我想原因不在这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施蛰存对文学取一种欣赏的玩味的姿态,即便在后期加了些许社会的内容,他的本意也只在文学本身。张爱玲却不,她想告诉人们更多超越文学本身的东西,为了加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度,曹七巧的行为越激烈越好,题目“金锁记”那充满象征的寓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而施蛰存纯文学的态度与眼光,让他有时拒绝关注更多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黄心大师》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摹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创作特点几乎贯穿他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其突出的先锋性、现代性和异质性,形成了他对文学艺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和旨趣,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心理分析小说的大师,施蛰存的小说理论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历史小说观及都市文学观。此外,其小说理论标攀自由与创新之旗帜,坚持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五四”以来受外国文学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其小说中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富于幻想的语言,将精神分析学说发挥极致,构筑了一个与同时代作品互补的异彩纷呈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小说的对话性和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多,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表现为人物与他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15.
诗意隐现与本能扭曲——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一向被认为是以现代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和张扬人性中最本能的一面,而从其作品中佛教与非佛教两类题材入手,剥开文本表面对宗教精神的悖反,却凸显出作者在隐性层面上对宗教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丰富的佛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变形——论施蛰存的现代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蜇存是 2 0世纪 30年代的现代派作家 ,他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创作了一批与中国传统小说迥异的作品。但由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施蜇存的现代派小说与外国现代主义存在着差异 ,是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变形  相似文献   

18.
从《上元灯》到《善女人行品》,施蛰存的小说有一种一以贯之的联系。他的小说或存在两种叙述声音,或具有双文本性可作双重的解读,而正是这种双文本性向我们再现了人性的复杂。也引起了我们对人的内心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派作家,施蛰存不断地做着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的努力.创作中,他用写实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的呼唤,而随着对人的生命原形态探究的深入,他更运用了精神分析等现代派创作方法进一步地揭示出人在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束缚下自我意识的觉醒、抗争和突围,从而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