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词框架"PP上"的形成及其所表语义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上"由方位词向介词框架标记的虚化,介词框架"PP上"也逐渐形成,在框架历时演变过程中其所 表语义也由表具体处所义发展出表示原因、凭借等抽象义,这一语义分化主要是受"PP上"的中间项、谓语动词及介词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前部介词"对/对于"的语法化机制是并存和降格、跨层结构和词汇双音化,后部准助词"来说/而言"语法化的机制是隐喻和相邻旬位、弱化和分界消失.一方面,框架前部的"对"逐渐由动词虚化成专门表示介引事物的介词,另一方面,框架后部的"来说/而言"则由本来不是同一层面的词,变成同一层面的单词,表示对某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同时,原本用来介引事物进行评价的词"在"、"与"、"于"等意义或消失或弱化,那么必将出现新的结构来代替.这样,到清末民初,"对/对于……来说/而言"介词框架最终形成,框架产生的动因是由框架前后部分的特性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张健 《海外英语》2014,(15):37-39
X and Y这一形式的英语习语具有简单固定的句法形式,丰富的语义网络,读来朗朗上口等特点,其语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文章在认知语言学及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将"X and Y结构视为一种独立的构式,以自主/依存联结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加以修补和整合形成新的AB模型,来阐释此多义构式的生成理据。研究表明:"X and Y表达式是以简单并列义为原型义的一种独立构式;修补后的双自主以及双依存模型在"X and Y构式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对其类属空间的形成机制具很强大的解释力,合成空间的运作机制能够有效揭示构式完型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介词框架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句法现象,并且随着汉语语法的发展逐渐形成并成熟.同为介词框架的"就X而言/来说"与"论X而言/来说"在句法、语义、表达功能等方面有着共性和差异,存在可比较性.基于丰富的语料,从多个角度对这两个介词框架进行考察、比较与研究,探讨二者的共性和个性.在句法方面,分别对二者的句法成分和句法分布以及移位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在语义方面,主要分析框架的语义特征、X和S(后续句的主语)的语义关联、后置词的语义对比进行细致地分析.在语用方面,从话题标记功能、篇章功能和隐现机制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旨在对这两个介词框架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将研究结果运用到词典编纂与对外汉语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三个平面理论指导下,我们采用计算机语言学原理和方法全面考察了《儿女英雄传》中“名词性词语式”介词框架的基本数量和类型,分析了该框架最基本的句法、语义结构及功能,探讨了该框架前置介词或后置词语的隐现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完善汉语介词框架研究体系提供了可靠性资料。  相似文献   

6.
依据三个平面理论,运用计算机语言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考察了《儿女英雄》中方位式介词框架,认为该框架的句法意义和功能独特的时代个性,在汉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发展性继承和消亡性传递的作用,研究该框架,可以为汉语介词框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性积累。  相似文献   

7.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根据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的句法分布,探讨这两个介词框架在不同句法分布下体现的功能。通过句法变化考察该框架在句法变换下功能的实现与转换,在此基础上对"对……来说"和"对于……来说"这两个介词框架进行对比,探讨在分布与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介词框架作为介词的特殊现象,学界已对其类型、功能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介词框架变体结构以及结构层次的研究有待完善。通过分析"自/从"类介词框架与其他介词套叠现象的结构层次特点,以及套叠结构后部词的词性,认为套叠结构的后部词"到、至、讫/迄、逮"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词性,其词性随着语言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存在很多框式介词,《春秋左传》中也出现了"自……至/及……"框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或终点,或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结合《春秋左传》中"自……至/及……"的使用情况,考察上古时期其他文献典籍中"自……至/及……"的语料,进一步了解该框式介词在该时期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汉语介词叠加现象的历时状况,发现汉语介词叠加现象在历时演变中以两种不同方式存在:第一,从显性并列叠加式走向词汇化道路,成为双音节介词,比如:"在于";第二,以合音或兼词为基础附加单音节介词"于"成为隐性融合叠加式,比如:"诸于"和"于焉"。  相似文献   

11.
胡彩敏 《现代语文》2007,(10):38-40
语法学界对介词"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当多,并且成果丰硕.鉴于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在汉语语法中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介词"从"相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  相似文献   

12.
介词框架是指由介词和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动词、介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汉语语法学界过去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文章以“在/当X时/时候”这样的介词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的隐现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介词框架的理论,对介词“由”与方位词以外的成分构成的介词框架进行了考察。主要从句法、语义角度分析了“由”与连词“而”、动词(介词)“到”、准助词性的成分“来说”构成的介词框架。“由”字框架的形成与刘丹青所说的“联系项居中”原则有关,与“由”本身的语法化历程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试论汉语介词从“所为”到“处置”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贝加  王倩 《中国语文》2013,(1):13-24,95
宋代以来,汉语中出现"所为介词→处置介词"的演变路径。汉语(包括方言)历时、共时平面上的处置介词"与"、"给"、"帮"、"搭"、"代"、"共"、"同"、"跟"等的直接来源都是"替"、"为"义的引进所为者的介词。导致"所为→处置"演变的因素有二:一是代词的语义指向模糊,即回指对象的暗中更换;二是"P(所为介词)+N(他)+V"式中V部分的"非企盼"意义。前者在首发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后者在后随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是汉语史上"所为→处置"演变的首发者,它在"与+N+V"式中的意义和功能对后随的介词起着制约作用。介词功能之间可以发生"所为→交互"或"交互→所为"的演变,所为介词有可能向处置介词演变;这就是现代汉语平面上众多介词兼具"处置"、"所为"、"交互"三种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三种形态:"动+体标记"结构,多动词结构,状中式结构。介词"除了"(包括框式介词"除了……之外")萌芽于宋代,发展成熟于元明。"除了"的词汇化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多动词句法环境,"除了"是在该句法环境的V1句法位置实现虚化的;一是隐喻认知机制,由清除、去除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义投射为抽象的范围排除义。  相似文献   

16.
"在X上"是汉语中由介词"在"构成的框式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结构。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在X上"的篇章衔接功能、篇章管界功能和篇章标类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X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常用的介词框架。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从"在X中"框架的语法意义、各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和进入"在X中"框架的X的特点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在X中"框架的语义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和"从"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本文将此与英语介词进行对比分析,以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为切入点,在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两个平面上对时空介词"在"、"从"的偏误进行分析。语义功能上,对汉语介词"在、从"和英语相应介词进行认知分析;句法形式上,则观察时空类介词宾语的位置关系、共现关系,对搭配错序和介词框架偏误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由感观动词做后置词的介词框架短语介词+x+后置词继承了介词短语的基本句法和语义功能。其中,做句首修饰语、句中状语和插入语的介词框架是否可以移位受介词宾语语义指向的影响;做定语和宾语的介词框架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英语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很大的语义生成力.本文提出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注意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更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