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反思课程改革以来倡导践行主体性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偏颇,最为显著的是对“受动性学习”的误解与绝对排斥。“受动性学习”并非“被动性学习”。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只要是满足儿童学习需要,能成为儿童愉悦的精神之旅的课堂学习方式就是主体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主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向于充分发挥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何谓主体性呢?有学者认为,“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主体性不仅仅意味着能动性,它同时包含着受动性与为我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人之所以要发挥能动性的客观根据”。为我性揭示的则是“能动性作用的方向性,因为人类征服自然对象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对象本身”。由此可知,主体性应是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的有机统一体,主体性的发展也必须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能动性的角度理解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是感性的存在物,就意味着人是受动的存在物。人是具有受动性的,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约束,包括人类自身的心理制约、自然的制约、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等,但是人类并没有被受动性吓倒,而是积极发挥能动性,通过实践认识和利用人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个语文老师,要想使教学卓有成效,就要放弃课堂教学中“师道尊严”的地位,俯下身来,做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6.
《湘君》是《九歌》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描写湘夫人与湘君约会不得的场景,作者将自然的景象、社会文化的人文背景、主人公的心里状态、作者自我心里的展现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在强大的外在受动性与内在受动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美学效果,使文学与美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篇堪称完美的佳作,在文章中就针对文学中受动性的美学做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小组讨论是指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把若干名学生组合在一起,为达到同一学习目标,通过相互合作,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学习方式因其有利于形成探索学习的情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作用而成为语文课堂上一个炙手可热的宠儿。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学习方法也存在着种种误区,其中教师引导干涉过多,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象,本文就此展开粗浅的讨论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政治教师主体性的不足是造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主体性的建构,这既是一个在教育对象等因素制约下处身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素养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受动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既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实践论的改造。在马克思那里,受动性不仅意味着人的受制约和受限制,还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它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能动性发挥的内在基础和落脚点,主体能动性形成和增强的基础,以及自我享受生发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译者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被视为成功译作的关键。本文在肯定译者翻译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作者提出受动中的能动这一观点,认为这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状态更有利于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阐述了对受动中的能动的理解,提出了怎样从文本的功能分析和创设读者文化知识新意境两方面实现受动中的能动,从而使译者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基础文本以汉字为载体,在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范畴内,对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医学基础的辨证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汉语言文字学的运用可以加深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的理解;反之,对中医学术语的解释又丰富了语文课堂。对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医学辩证关系的研究,是中医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其实有很多误解:接受式学习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在谈到学习方式时,总是倾向于否定接受式学习,这其中有很多误解,如把接受式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或被动学习。其实,接受式学习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局限,正确认识和合理定位接受式学习,有利于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向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变,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学习方式多样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又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学习与创新成为其主旋律。本从学习观与创新观的演变历程说明网络时代学习与创新的统一,并从理论与技术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奥苏贝尔意义接受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接受学习并不等于机械学习,通过合适的方法,接受学习可以朝着意义学习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角色特征的转变起着一种基础性作用。因此,接受教育中教师的特征、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以及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5.
《学记》立足于教育实践,系统而准确地阐明教学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严密的逻辑性和辩证思维,其倡导的“师”与“道”统一、“学”与“志”统一、“教”与“学”统一等等,对当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这一历史趋势表现为从客观统一体到主观统一体的发展进程。当代的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形成的客观统一体为基础的。“欧洲统一”观念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这一观念从思想家到政治家延伸的过程。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生与发展正是这种统一的历史趋势的现实证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引领人民开创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想;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崭新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渝追求,是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中国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道路,不走好中国道路,就无法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深刻理解把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好中国道路,弘扬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明确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中国学生的接受性词汇量远远大于产出性词汇量,致使学生交际能力低下的状况,从传统教学模式、词汇习得的广度和深度、加工与记忆以及母语与二语的差别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