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种及其多样性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关系到人类的食物、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当前人与动物的关系不断走向冲突、对抗,人作为拥有无比优越感的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保护动物不一定意味着赋予动物主体地位,动物只能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我们应把动物作为特殊的物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动物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西方有思想家认为,生物圈中所有事物都应该拥有生存繁荣和自我实现的平等权利。我国则有学者提出赋予动物权利主体的地位。笔者不赞同“动物主体论”主张,并从环境伦理学、民法的基本理念、欧盟国家动物保护的立法、我国动物保护的立法现状与思考等四方面展开对动物保护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3.
动物法律地位的界定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德国民法典第90a条规定“动物不是物”及德国1998年修订的《动物福利法》和奥地利2004年修订的《联邦动物保护法》把动物确定为人的伙伴动物之后,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经研究后认为,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对这些立法及国外特殊的判例和风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动物只能是特殊的法律关系客体或者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中,主体论经历了由"客体中心"到"主体中心",生命之"我"到生活之"我","无主体"到"主体回归"的流变。主体论思维方式的转向对哲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极大的改变了哲学研究领域的面貌,哲学研究随着对"主体"不间断的"问"与"答"而持续解构。  相似文献   

5.
杨通进 《红领巾》2004,(6):29-32
“动物权利“话语是现代合理多元主义的结构特征,是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合法话语.从同情理解的角度系统阐释汤姆·雷根的“强式动物权利论“和玛丽·沃伦的“弱式动物权利论“,可以揭示动物权利论的局限及其合理诉求.只有认真对待和严肃思考“动物权利“话语,我们关于人对动物的责任的伦理观念才会变得澄明起来.  相似文献   

6.
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由虚变实问题,二是与实际工作两张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论、载体论、主体论三方面入手,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由无形变有形",从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一、客体论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由主体、客体、载体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虐待动物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作为与人类同为生命体之一的动物,对其究竟要如何予以保护已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话题。在伦理学界,对该问题争执的焦点在于对动物的保护是否必须让动物获得道德主体地位来实现。本文作者试以现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为考察角度,在分析动物与人的区别及动物的道德主体化理论之不足的基础上来探析动物与道德的关系,认为动物不可能成为人类道德的主体,动物在道德范畴上仍然是一种客体,我们可以把动物纳入道德的关怀范畴,以达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当今动物的生存处境日益艰难,保护动物的呼声日益高涨,认真思考动物保护问题的时代已经来临。通过对动物福利论及动物权利论的分析介绍,得出动物福利论是目前切实可行、有伦理及法理支撑的,并具有实践意义的动物保护理念。我们虽不能认同动物享有法定的权利,但在理论上承认动物福利并在实践中给与动物相应的福利对于保护动物来说不仅合理且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西方古代美学在注重客体性美学的同时,并非没有研究过审美主体。实际上,西方对主体和客体研究的历史一样古老。虽然这种研究在其后的趋向曲折复杂,但两种倾向经过德国古典美学的努力,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使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统一起来。而近代以来的审美本体论,却是在反黑格尔理性主义旗帜下走向主体论美学的。但如果从总体上看,西方古代审美本体论一方面以客体为前提,另一方面则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所以历史地看待审美本体的发展,在古代和中古时代的美学中,客观论是占优势的,但在近代占优势的则是主观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动物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以及动物是否享有法权等问题上,一些开明的“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动物可以得到特别的保护,但只能是特殊的客体;另有一些学者,接受“主、客一体化法”理论,认为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伴侣动物与收养家庭之间应该是何种法律关系,从伴侣动物的特殊性出发应该将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义为拟制血亲的准收养法律关系,也就是介于“主、客二分法”和“主、客一体化法”之间的一种准主体、拟制血亲的准收养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关于“动物不是物”的规定,是指动物既不是物,也不是人,动物就是动物。这一规定是民法(特别是大陆法系的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变革,它宣布了当代民法的一种新理念,是对传统民法理论中“人、物二分法”、“主、客二分法”的研究范式的突破。“主、客二分法”在法学中的经典表现是,世界仅由人与物组成,不是人就是物,不是物就是人,人永远是主体,物永远是客体。这种“主、客二分法”有许多弊病。环境资源法学主张“主、客一体化”,“动物不是民法中的物,也不是民法中的人”的观点一直是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动物既区别于人又区别于物,法律可以确认动物享有权利,但动物权利不是人权,享有权利的动物也不是人。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文艺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之后,该理论引起了文学界广泛、热烈的讨论,有人予以肯定,有人予以否定,本文就当前理论界的现状谈了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并就主体性文艺学之现实与理论基础以及"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等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对象主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真正根源。因此,根据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方式创新,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所应该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是指学校以课程管理的主体性方式发挥与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主体性的观点和主张。以课程论审视,课程模式演进是其历史性渊源,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其时代性依据,强化师生作用的课程政策趋向是其制度性要求。从本体功能和目的上看,学校课程管理是以发挥和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主体性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活动;从实现方式来说,作为发挥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活动自身应具有主体性;从运作过程来说,学校应当遵循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原则。以课程管理的目的、内容、主体和方法为线索来考察,主体发展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根本目的,全程全面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表述,课程共有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观念,复杂范式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对20世纪90年代的新环境所表现出的不适应、知识分子自身的边缘化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是文学主体性理论于80年代末淡出而未能在90年代得以继续延伸发展的重要的因素。知识分子面对自身的不断边缘化期望通过抢夺话语权回归文化中心,这导致了文学主体性话语的被冷落。后现代主义对“元话语”的反对以及对传统人道主义的颠覆对文学主体性话语的发展完善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祁道林  覃秋燕 《高教论坛》2014,(3):51-53,61
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师来说,明确并发展自身主体性无论是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还是自身专业成长、自身价值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教师个体角度呈现和分析高职思政课教师主体性迷失的状况,并探索了他们主体性回归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交往理论科学阐述了交往的性质与特征,是我们理解人类有关交往的一把钥匙。本文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的主体性出发,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对主体性的界定,并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提出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