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伯格理来华前在英国接受的公学教育对其后来在贵州威宁石门坎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活动影响颇大,无论从创办学校、招生对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还是在学生品格塑造方面均能看到受其影响的结果.通过从分析英国公学教育基本思想入手,观察伯格理在石门坎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希望对研究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商务英语教师是商务人才的培养者和知识的引导人,其跨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应用。跨文化教育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意识层面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我意识,重视跨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跨文化教育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相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跨文化教育实践随着教育起源而起源,但当前中国的跨文化教育还处于无序的状态,特别缺乏自觉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笔者指出,跨文化教育实践应以国民素质建构为方向,以学校教育为基础(通过学科教学传授跨文化知识;通过德育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跨文化能力),并以社会教育为辅助途径。面对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必须改革我国当前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实施规范的自觉的跨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6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四次农民工调查数据,比较换工和未换工群体在工资水平和工资平均增长率上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异同。从工资水平来看,换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略占劣势的农民工实现工资增长的途径之一。工作相对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均工资水平呈倒U形;工作相对不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平均工资水平呈U形。从工资增长率来看,换工群体在工种之间、企业规模之间的工资平均增长率差距要低于未换工者。对于换工群体,人力资本对工资平均增长率的边际效益递减,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平均增长率越慢,对未换工群体的效用则相反;换工群体中,求职网络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更大,换工者的工资增长速度可能更依赖求职时新建的社会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智慧是中国教育智慧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多元立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在文化传统、教育理念、政策规划、课程设计、方法原则、课堂实践六个层面。中国教育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在本质上说,是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不同群体通过对话实现认知、说服、采纳和实施四个阶段的传播过程。其中,边界对象是实现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不同群体跨界的重要载体。课堂作为具体的边界对象,可以有效地促进跨文化实践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协调、反思和改变四种学习机制的发生、发展,进而在不同群体之间生成抽象的边界对象,即共享的中国教育智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事实上,跨文化传播是双向的,跨界过程中的矛盾也成为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下特殊国际环境中,要坚持教育自信,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跨文化实践共同体,开发国际化的教育公共产品,对外传播中国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东北城市劳动力按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群体,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反事实分析方法在个体水平上度量了每个群体中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并通过比较群体间和群体内部的工资歧视程度分析了教育对工资性别歧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均存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不断缩小;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同时,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女性人力资本水平,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别歧视和缩小工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颖辉 《河南教育》2022,(S1):78-79
引言:正确认识和学习党的历史对青年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活动和信息交互使得“圈层化”趋势日益凸显。圈层文化在情感和行为层面对青年党史学习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现实挑战。是什么——“圈层化”是什么?“圈层化”即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在特定圈层中进行社交活动与信息交互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基于研究生国际化能力量表,对我国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展开系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总体处在C级水平,其中“态度与价值观”最高,“知识与理解”次之,“专业技能”再次,“跨文化交际”表现最差;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在学科、教育层次、生源地区、生源城乡和出国经历等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除性别外,三种模型中人口统计学、学校、家庭和个体等四个层面的变量均会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与其他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相比,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家庭层面影响因素显著弱化,而学校和个体层面因素增强。基于此,从政策驱动、制度建构、资源调节以及内在激励方面等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有效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9.
黄乾  于丹 《教育与经济》2020,36(3):29-38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和2016年的数据,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检验了儿童时期流动经历对成年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并考察了流动距离和流动后户口迁移情况对不同出生户籍儿童的作用。结果显示,儿童时期流动经历对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细化流动距离后发现,区县内流动对农业和非农户籍儿童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负面作用,而省内跨区县流动提高了农业和非农户籍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儿童时期流动后获得流入地户口显著提高了农业户籍青年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对非农户籍样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AMP范式,考察"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接触程度对148名基础教育背景不同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群际内隐态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了显著的内群体偏好;与汉族低、中、高接触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其偏见水平依次降低;群际接触仅对高接触者的启动效应幅度的回归系数显著。结论:大学前不同的受教育经历使得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汉族持有不同的群际态度,在"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群际接触仅对高接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群际态度有效。  相似文献   

11.
采用社会群体理论 ,分析教师作为有组织的群体在当今社会文化转型中所受的影响 ;及通过分析影响群体的因素和机制 ,提出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动力机制 ,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的文化自觉问题至关重要,不仅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需求迫切,在国家形象提升层面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外语教育方面,文化自觉的内涵不仅有对母语文化的"自知之明",还有着对外国文化的理性借鉴和在对中西方文化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文化融合和创新.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综合考察了外语教师的文化自觉培养的现状、形成原因、诉求和实践路径.从教师的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生活经历到课堂教学、资料获取、教材建设、确立角色、理性借鉴国外文化自觉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提高文化自觉能力,开辟外语跨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华裔(ethnic Chinese)、在华外国人(Foreigners in China)、国内旅游者三类拥有跨文化经历的人群进行自我概念的维度测量,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旅游产品价值特征与自我概念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当跨文化情境下,华侨华人和具有跨文化经历的国内旅游者独立自我概念已占主导地位,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意愿显著增加,而在华外国人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互依自我概念占主导,对大众认可的旅游产品购买意愿显著增加。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跨文化群体的扩大,自我概念的维度将更加的立体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走进城市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但农村学生在离家向外求学的过程中经历着家庭、学校与地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使他们面临价值观念、情感体验、群体融入的多重困境。本文通过对来自我国中部地区A省的3名农村学生求学经历的民族志考察,呈现了农村学生的求学图景。面对学业负担与家庭压力,他们以“懂事”的隐忍予以回应并调节自己的心性;面对环境的变动,他们在熟悉与陌生、单一与多元中不断确认价值,在群体融入和疏离的选择中不断确定自身定位。受家庭环境和乡土生活经验等的制约,离家求学的农村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农村成长经历与城市生活、个体与家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自身的确定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王飞 《高教论坛》2022,(8):73-76
来华留学生师生跨文化交往经历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模式的过渡,面临他者性交往模式的转型。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模式局限于主客二元交往视角,限制了交往效果。他者性哲学视角下师生跨文化交往模式具有多维式、责任制、伦理性等特点,更契合教育交往的要求。他者性师生跨文化交往要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坚持交往中的教育引领、师生间的共同负责、文化间的尊重团结。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世界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外界跨文化交际已日益频繁和广泛。这对现阶段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21世纪发展,培养具有实用语言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显得更为迫切。本文试图通过对在美国学习的150位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交换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做合理分析,探究跨文化学习经历对这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以580名来华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强度与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对来华前动机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强度不高;2)对学习者来华前动机强度产生影响的是他们的专业以及是否来华攻读学位。来华攻读学位的学习者、学习汉语专业的学习者,动机强度不如来华进修语言的学习者和非汉语专业的学习者;3)内在兴趣动机与经验动机对学习者来华前动机强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学习者对汉字及中国影视书籍等文化产品的兴趣对其动机强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社交网络与教育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Facebook、人人网的兴起,社交网络这一新兴互联网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而广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群体,对社交网络表现出极大兴趣.社交网络作为学生社交活动的新兴载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本文从协同教育及思想教育入手对学生、家长、老师在社交网络中的教育教学研究进行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克服语言困难而使用的各种补偿技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忽略了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偏低,策略选择受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证依据,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效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教育能促进脱贫吗--基于CFPS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并选择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CFPS)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7524个农村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检验教育对于农户贫困状况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的贫困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其中,对于绝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对其工作收入仅具有微小的正效应;但是对于相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增加其工作收入。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同样能够显著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但是其系数要明显小于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贫困农户受“能力贫困”的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低下的受教育水平是阻碍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限制因素,开发性扶贫模式比保障式扶贫模式更具根本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