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缓之浅析     
本文谈及的内容是死刑的执行制度--死缓.有必要对死缓适用的前提和死刑的适用前提明确区分,对罪该处死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以及死缓变更几方面情况加以明确,使死缓的适用能够明确具体.从而更好地为司法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2.
死缓,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当前我国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下.对死刑的司法控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还存在法理观念不清、解读标准不统一、司法实践中被滥用、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等问题。为此,需要从明确规定死缓的适用条件、将死缓期间“故意犯罪”概念具体化、增设死缓为新刑种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死缓制度。  相似文献   

3.
站在限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立场,死缓限制减刑的目的应当不在于提升死缓的惩罚力度,而在于为死刑立即执行提供替代性选择。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七种犯罪应当是指罪名而不是犯罪行为,对"有组织的暴力犯罪"限制解释为"有组织犯罪组织实施的暴力犯罪"。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对象,应当是在《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之前本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而不是原本就可以适用普通死缓的罪犯。  相似文献   

4.
我国死刑现状及控制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废除或限制死刑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背景下,我国仍然保留了死刑,这是由当前中国的现实条件决定的。为了使我国的死刑控制与国际人权法的要求和世界刑罚轻缓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笔者认为应从限制死刑适用范围、限制死刑适用对象范围、扩大死缓制度适用范围、收回死刑复核权几个方面加强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待死刑的政策是"少杀、慎杀".1979年刑法典对死刑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除了在分则中极力控制死刑外,还有总则中对死刑的适用作了严格的限制.1997年刑法典除了在总则编中对死刑的适用对象作了更精确的表述,并对死缓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以外,在分则编对可处死刑的罪种数量略有减少.但是我国死刑适用的范围客观地说是比较宽泛的,在当今世界各国刑法中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6.
死缓制度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死刑适用制度,但现行死缓制度有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本文提出死缓制度改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已废除了死刑。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废除死刑,但应通过完善死刑的适用范围、死刑的适用程序、死刑犯的减刑等有关制度以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再谈死刑限制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保留并执行死刑的国家之一,目前正处于死刑废止的过渡期。但以废除死刑为最终目的的死刑制度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因此,应当从立法和司法上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以限制死刑适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命权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因此对于适用死刑的程序应当有更为严格和精密的要求,以确保法律的公正。为使死刑限制适用的程序更加完善和科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对死刑案件的二审公开化;2.死刑案件证据运用严格化;3.赋予死刑案件的上诉以自动性与强制性;4.合理保障面对死刑的人的辩护权;5.增设死刑救济程序,完善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视野下的死刑司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死刑的控制包括立法控制与司法控制两种不同的路径,但司法控制显然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在严格按照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规定准确适用死刑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死缓的司法适用,依法扩大死缓的适用范围,在司法上对死刑的立即执行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终身监禁是刑法修正案(九)针对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单独增设的一项新规定,禁止某些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在死缓变更为无期徒刑后减刑、假释等。在我国逐步减少死刑适用的实践中,终身监禁带有一些试探性色彩。对于终身监禁制度性质、功能、价值等方面的争议,笔者认为,终身监禁是死缓适用的一种情形,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制度的出台具有其时代价值和制度价值。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终身监禁制度的渐进完善。  相似文献   

12.
限制死刑的适用,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死刑政策,但是,对于该政策,理论上从宪法角度所作的研讨并不是很多,而实际上,该政策与人权保障、刑事法治等宪法问题密切相关。在国家权力自我约束的情况下,死刑限制政策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因而具备自身的法治基础;而死刑限制政策超越死刑是否具有正当性的争论,在人权观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为未来废止死刑逐步创造条件,使得自身也具备人权的基础。从宪法的角度寻找死刑限制政策实现的路径,符合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求。根据刑事法的特点,对死刑权的限制,既有程序上的限制,又有实体上的限制,但都是在国家的死刑权与公民的人权之间取得平衡,而这需要考察国家究竟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需要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乃至剥夺公民的生命权。对该路径的研讨,既有助于在法治原则下实现对死刑的限制,又能为死刑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的前瞻。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当前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法制观念等条件,所以我国一贯实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但是这一刑事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由于封建重刑主义思想、传统价值观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治安状况的影响,在实体控制和程序保障方面都出现了种种问题,除了在死刑适用对象限制方面值得肯定外,不论是死刑适用条件、死刑实际执行制度,还是死刑程序保障方面都没有充分体现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使得我国的死刑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贯彻,甚至还与死刑政策发生了某种背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权观念的发展,人们对于死刑适用具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在充分肯定人的生命权至上的理念之下,世界各国普遍倡导废除死刑,并且在部分国家已经实现。纵观各国废除死刑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修改法律,立即全面废止;另一种是对死刑适用严格限制,再逐步过度到全面废止。中国废除死刑的道路,理应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先限制,后废止之路。现阶段,应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通过提高全社会对生命权的重视,立法上缩减相关死刑立法、改革刑罚制度、司法操作中严格限制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宽恕作为缓和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紧张关系的一项新制度,对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宽容的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突破刑事法律关系“二元结构模式”的传统理念,构架被害人宽恕的法律制度——从被害人宽恕的条件、范围、程序和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是对被害人宽恕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主张,如应明确被害人宽恕作为死缓的适用条件、延长死刑案件诉讼期间以为被害人宽恕提供时间条件、死刑案件中被害人宽恕要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等.  相似文献   

16.
立法和司法是现阶段我国刑法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限制死刑保障人权的两种渠道,相对而言,从司法渠道限制死刑实际适用的范围和规模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权保障的视角对我国现阶段死刑司法适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并且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人权保障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最终选择。从尊重生命与人格尊严、传承“慎刑恤杀”传统、克服死刑缺陷、实现理念转变等角度看,我国也应逐步废除死刑。我国可通过缩减死刑适用范围、放宽死缓适用条件、最终以终身监禁替代死刑的路径分阶段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8.
对于死刑的适用,当今世界性的潮流是废除或限制。我国基于目前的国情,坚持保留死刑,但对死刑的适用从“法定情节”、“犯罪主体”、“管辖、核准和执行程序”上进行了限制,并独创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死刑适用制度。坚持“少杀、慎杀”,既符合了国际性潮流,又符合了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和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宽恕作为缓和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紧张关系的一项新制度,对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宽容的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突破刑事法律关系"二元结构模式"的传统理念,构架被害人宽恕的法律制度——从被害人宽恕的条件、范围、程序和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是对被害人宽恕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主张,如应明确被害人宽恕作为死缓的适用条件、延长死刑案件诉讼期间以为被害人宽恕提供时间条件、死刑案件中被害人宽恕要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刚刚一审结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害室友的热点案件入手,简要的讨论限制死刑在我国的司法适用以及现阶段我国限制死刑的途径,提出了限制死刑理论和观念要通过热点案例传达的观点,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